自然类博物馆如何更好玩?看这场学术交流会怎么说

2025-06-20 21:15: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乐山观察牛萍

6月18日至6月20日,“四川省博物馆学会自然类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在乐山市峨眉山市举行。开幕式上,四川博物院授牌峨眉山博物馆为四川博物院峨眉山博物馆分院。

四川博物院授牌峨眉山博物馆为四川博物院峨眉山博物馆分院。

峨眉山博物馆副馆长李彦君介绍,双方将依托峨眉山“植物王国”的资源禀赋与四川博物院的学术优势,在展览共创、文物修复、课题研究等领域展开立体合作。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大馆带小馆”的协同模式,精准提升地方博物馆的展陈水平与科研能力,为区域自然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开辟新路径。

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峨眉山被誉为“植物王国”、为自然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物载体与文化根基。乐山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构建起遗产保护、科研展示、教育传播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这场主题为“自然类博物馆使命与未来”的学术交流活动,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专家,为乐山带来前瞻睿思。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建议,乐山的自然地理景观、矿产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以将自然资源与美食、非遗等各类人文资源整合,向学术跨界交流融合方向发展。

博物馆首先要有颜值。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在作《自然博物馆发展的新视界》主旨报告时表示,自然类博物馆发展要转变展览、策划和设计的思维,峨眉山的自然禀赋非常丰富且独特,未来发展可以深度融合数字人、AI等前沿技术,实现功能迭代升级,同时牢牢抓住自身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打造特色展区。

其次是能激起公众的好奇与兴趣。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以《自然科学小侦探》探案式实践为例,通过将自然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充满悬念与挑战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参与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创新打造科学普及栏目《自然科学小侦探》,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精准的数字科普全新体验,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观众的参与也很重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保护研究部科普教育组副组长吴樱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保护为例,基地打造了文物场景幻影成像、智能书页、仿生大熊猫机器人等,增强参观者互动体验,实现用科技创新促保护。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建议,乐山可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为切入点,探索博物馆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赋能,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在“学中游,游中学”,实现自然教育与旅游体验的双向赋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