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稻”路 乐山市五通桥区“姜”来可期

2022-12-02 09:51:10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近日,乐山市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内,几台挖掘机、起重机和工程车正打着“配合战”。

“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是五通桥区集中打造百里粮经复合产业带上的引领示范项目,是整个乐山市内唯一一个既保证口粮又发展特色产业的农业园区,由冠英镇、西坝镇、蔡金镇3个镇11个村构成,总规划面积1.6万亩,核心区位于冠英镇,耕地面积5973亩。”据五通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杰瑜介绍,今年园区围绕水稻、生姜等主导特色优势农产品,就地就近建设园区服务中心、商品预处理中心、集中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品比试验大棚等设施设备,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

良种良法稻姜“新生”

初冬时节,在冠英镇许村,平坦的田地一眼望去尽是还未盖膜的不锈钢大棚,村民们正操作着翻土机,在地里铆足劲儿地往前“冲”。

“现在正是施肥、翻土的时节,好为下季栽种生姜做准备。”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现场施工联络人王建介绍,园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推广生态农业,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有效控制园区内化肥农药施用量。

园区内突出“一田三收、同田多收”。其中,2-6月种姜、6-10月种稻、10月-次年2月种菜,形成了“姜—稻—菜”轮作生产模式。

“实行水旱轮流耕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姜瘟病在姜苗中的扩散,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均衡消耗,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稻姜轮作取得了‘1+1>2’的实际效果。”王建说,“我们开展良种展示示范,建立运转高效的种子、种苗等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生姜、水稻等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据了解,2021年该园区种植水稻1.3万亩、生姜0.8万亩,农户通过轮作生产模式,亩均土地年收益达3万元以上。如今,“稻姜轮作”成为园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让生姜产业伴随着稻花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创引领“姜”来可期

在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智能化数字大棚,工人们正抓紧安装棚外的排水管道。走进大棚、仔细一看,已有无数生姜苗破膜而出。一旁天然气加温锅炉、肥水一体化系统一应俱全。

“这里种植的都是姜芽,种上姜种后盖上薄膜,再靠天然气加温锅炉加温,促进生长。”王建介绍,“这种栽培技术能让姜芽提前至春节前后上市,每公斤售价达到50多元,亩均纯利润可达3至4万元,经济效益很显著。”

据了解,园区智能化数字大棚设施设备正在不断完善,最终将通过互联网设备远程掌握农作物空间分布、水肥状况、长势产量与病虫害情况,精准施肥用药,实现农资投放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在核心区中央,工人们正有序作业,这是园区服务中心的在建现场。据王建介绍,园区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对水稻、生姜等农作物的品种、技术等进行展示,还将设置专家工作站、农产品检测站、线上直播站等。

目前,该园区已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乐山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专家人才对园区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人员培训,2021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11次600余人。

联农带农农民增收

在园区服务中心外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绵的浅丘上,前不久种下的油菜冒着“青茬”,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通桥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对园区的改造提升,诸如土地整理、肥培管理、标准化轮作种养等,为园区提产增值。改造后的田地可实现水稻亩均增产60公斤,蔬菜(生姜)亩均增产150公斤,亩产值在原有基础上可增加2000元。此外,冠英镇大力开展退园还耕,园区核心区累计腾退苗木520亩,让“良田”回归“粮田”,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同时,该园区立足水稻、生姜等主导产品优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今年以来,园区内务工人员实现务工收入达3350万元;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园区内52家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农业产业联合体。园区核心区内农户3072户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的联结机制,带动农户2721户,带动农户数达89%。预计今年底,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24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7%。

张杰瑜表示:“下一步,五通桥区将以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检查为契机,持续推动园区在基础设施、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利益联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推广第三代稻姜轮作大棚,建设完善水稻生姜交易中心,提高‘产能-产出-售出’效率,同时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为构建五通桥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赵径  袁思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