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人民医院:让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儿获新生

2025-04-08 15:43: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手机访问

近日,市人民医院儿科顺利为一名心脏骤停复苏后出现严重脑损伤的患儿(丁丁),实施了亚低温治疗。目前,该患儿已康复出院,预后良好。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市人民医院在该领域内的空白,为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儿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带来了新的希望。

情况危急 1 岁半孩子因糖果导致心脏骤停

窒息、面色苍白、无哭声……1 岁半的丁丁因噎呛了一颗直径2 厘米的软糖,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经过持续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给药后被收入市人民医院儿科。经过心肺复苏后,丁丁虽然恢复了自主循环,但仍处于昏迷状态,出现了严重的脑损伤。

“长时间的心脏骤停会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引起不可逆的损伤。要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并达到神经保护的效果,亚低温技术是目前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选择。”向患儿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后,市人民医院儿科立即组建起“亚低温”救治小组,争分夺秒地排除了亚低温治疗禁忌证,以最快的速度用表面冷却设备,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4℃—36℃的目标范围内,持续治疗24小时。

据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介绍,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将患儿体温控制在低于正常体温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已经缺氧受损的病人大脑放进“冰箱”里,“冷藏”治疗24 至48 小时,严格控制体温在34℃至36℃,再经过科学的缓慢复温恢复正常体温的过程。该技术是通过降低体温来减缓新陈代谢,减少氧气消耗,从而达到保护脑神经细胞、减轻脑损伤,促使已受损脑组织细胞恢复正常的目的。

让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儿获新生(图1)

医疗团队为丁丁治疗

全力守护 “亚低温”24 小时助力患儿新生

亚低温治疗分为降温、维持低温以及复温三个阶段。为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市人民医院儿科团队在持续24 小时的治疗过程中,实时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电解质水平及神经系统状态,将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范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丁丁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好转,脑功能得到了保护,未出现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平稳度过了关键的24 小时。

亚低温治疗结束,医护团队开始唤醒丁丁。当丁丁有了微弱的动作,慢慢睁开眼睛,和医护人员对上眼神后,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之后,在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丁丁未出现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得知孩子情况趋好时,丁丁的家人激动地说:“谢谢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疗团队,把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给了我们一家人希望。”

市人民医院儿科负责人表示,亚低温治疗时间越早对神经保护效果越好。未来,市人民医院儿科将继续探索和推广亚低温治疗技术,同时结合其他先进治疗手段,为患儿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相关链接

据统计,意外窒息是我国1—14 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 岁以下儿童是窒息的高发群体,其中以机械性窒息,如气道异物梗阻最为常见。

儿童异物卡喉时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孩子吸入异物,会表现出呛咳、呕吐、不能发音、憋喘气紧等症状。若症状较轻,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咳出异物。

对于咳嗽无力的孩子,家长要迅速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1 岁内的婴儿:家长应采取坐位,手做一个“八”字形的虎口动作,托起宝宝下颌,抱起宝宝使其头仰起,开放气道;其次,将宝宝的脸朝下,手臂垫着身体,放在大腿上,保持俯卧位姿势。以单手手掌根部用力拍宝宝两肩胛骨中间拍背5 次,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 次。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1 岁以上的孩子:可使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家长应站在孩子背后,紧贴孩子后背,双手放于孩子肚脐上方两指处(此为按压点),一手拇指向内握拳,另一手包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以每秒1 次的频率瞬间向后上方冲击。持续几次挤按,直到异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