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也被称为“缠腰龙、蛇缠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状疱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今年2 月24 日至3 月2 日是第四届“国际带状疱疹关注周”,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带状疱疹,鼓励早预防,早治疗,守护人类的健康。专家提醒,春季气温回暖,各种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市民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50 岁以上的人群更要警惕带状疱疹的发生。
患病时“针扎火烧”疼痛难忍
3 月4 日,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访时,患者彭女士正好在科室开营养神经的药物。说起之前的患病经历,彭女士仍心有余悸。
“不能碰,睡不着,就像针扎火烧一样。”彭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带状疱疹长在面部,刚开始以为是普通水痘,后来脸部疼痛加剧,水疱连成一片,脸部通红,连吃东西都受到影响。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面部带状疱疹,病毒可能损伤面部神经。“当时治疗了一个多月,每天涂药、打抗病毒针,疼得整夜睡不着。现在面部疼痛虽然有所缓解,但有时候还会不经意地痛,要长期用药。”彭女士无奈地说。
据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介绍,除了常见的皮肤型带状疱疹外,科室还接诊了不少特殊类型带状疱疹表现的患者,如眼部周边及耳部周边长带状疱疹等。其中,眼部周边的带状疱疹对眼球包括角膜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耳部带状疱疹会引发耳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往往还伴随着面瘫症状的出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听力减退。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
带状疱疹绝非“小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我曾接诊过很多带状疱疹的患者,衣服摩擦皮肤、说话、吃饭等都会引发剧烈疼痛,需长期服用强效止痛药,生活质量极差。”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惠英介绍,有研究数据显示,50 岁以上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的风险会更高,且年龄越大,疼痛可能越剧烈,越不容易恢复正常。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神经痛或者发现带状疱疹时需及时就诊和治疗,避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黄惠英建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神经痛,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带状疱疹出现,如果持续疼痛不缓解,需及时就诊;如果发现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带状疱疹,应及时到皮肤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症状较轻的带状疱疹可以通过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严重的患者需要输液治疗。治疗主要使用抗病毒的药物,一定要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需要2 周左右的抗病毒治疗,不然极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长期疼痛、瘙痒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科学预防 提高免疫力
“早预防、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黄惠英表示,日常生活中,市民应落实减盐、减油、减糖,关注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膳食,保持适当的运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临床上,以下三类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50 岁及以上人群,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即使身体健康,中老年人50 岁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仍会陡然增加。
慢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阻肺患者等,且慢性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高于健康人群,感受到的痛感也更强。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等,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黄惠英提醒,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接种带状疱疹病毒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目前,市面上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特定年龄段人群,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缩短带状疱疹发病的持续时间。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尽早接种。(戴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