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院前卧床不起,到现在能搀扶行走、能认人,我感觉我的妈妈终于回来了。”对于82 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彭婆婆(化名)的女儿来说,还能陪母亲做康复训练、聊聊天,像是做梦一般。她没想到,如今通过手术,真的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了。
今年2 月,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中心郑念东团队,成功为彭婆婆实施首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标志着该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手术 医院 供图
丧失自理能力90 多天术后第二天能认人、点头抬脚
彭婆婆女儿没想到,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90 多天的母亲,还有重新好起来的这一天。
据了解,彭婆婆数月前出现记忆力进行性下降。之后,病情进一步恶化,一天天忘记了周围的人,忘记了一项项生活技能,生活不能自理,只得长期卧床,甚至丧失吞咽功能,无法经口进食。打听到市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中心有一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手术,彭婆婆家人赶紧带着母亲前往该院求诊。
经详细检查后,彭婆婆被确诊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病。考虑到患者高龄,且身体条件差、基础疾病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放射影像科、超声医学科及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进行联合会诊,决定为彭婆婆实施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通过重建淋巴—静脉通路,改善脑内代谢废物清除效率。
术后第二天,彭婆婆认知功能明显改善,能认出家属,并按照吩咐动作抬脚和点头,回答部分问题。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彭婆婆已经能在家人搀扶下行走、简单对话。
聚焦新技术为疾病治疗探索新路径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症状。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传统治疗以药物治疗和认知康复等为主,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新的手术的出现,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来说,无疑是一道曙光。
“临床上,阿尔茨海默病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和tau 蛋白异常沉积密切相关,而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毒素清除能力下降,是核心机制。”市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中心·脑血管病科博士吴虹刚介绍,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就是从病理机制入手,直击“脑内毒素淤积”核心问题,通过将连接脑类淋巴系统的颈部深层次淋巴管与静脉吻合,从而改善大脑淋巴液的引流,减轻大脑内毒素和废物的积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本例手术的成功,证实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潜力。”
据悉,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临床难题,市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中心主任郑念东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先后派出陈舒、雷波、万晓强、吴虹刚等医生至不同中心进修学习,并组建多学科团队阵容,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了多项领先特色技术的高度融合,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解决方案。下一步,市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跨学科协作,开设阿尔茨海默病门诊,推动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积累病例、总结经验,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世界难题贡献更大更多的“乐医”力量。(戴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