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 小心疝气“上门”

2024-03-08 09:32:41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疝”,俗称“小肠气”,是腹腔内的肠管或脂肪等脏器组织向腹壁薄弱处突出而形成,多发于腹股沟区、脐部周围和外科手术切口处,表现为腹部、腹股沟区甚至阴囊上部的肿块。咳嗽、用力时出现,平躺、用手按压后可减小或消失。

3月7日是“中国疝气日”。为让更多市民了解疝病,当天,乐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组织开展“中国疝气日”义诊宣传活动,通过健康宣讲、义诊咨询,提高大家规范治疗、科学预防疝气的意识和能力。

勿以“疝”小而不为

活动当天,70岁的王大爷带着检查报告前来咨询。

据了解,王大爷几个月前发现自己腹股沟鼓了一个包块,由于没有特别症状,便没在意。3月5日晚,王大爷突然感觉腹痛不适,3月6日一早,前往医院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

“疝气通常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其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乐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明杰介绍,大家可以把疝气想象成轮胎上面的一个隆起,轮胎外层就像腹壁,轮胎内层就像肠管,大部分时间轮胎外壁的强度都足以支撑内胎的压力,但如果外壁某个地方出现薄弱,内胎就会向外膨出,鼓起一个包,这个鼓包就是疝气。成人疝无法自愈,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考虑到王大爷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手术治疗将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优先选择局麻下疝气手术。”朱明杰介绍,目前,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相对较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疝病知晓率低。

科学预防注意身体异常

朱明杰谈道,疝气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好发于“一老一小”人群。

其中,小儿疝气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先天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肚脐和腹股沟处会有腹腔鞘状突,而有50%—70%的婴儿在出生之后,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或闭锁不全,在这一类没有闭锁完整的婴儿当中,如果出现了长期哭闹、便秘、营养不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腹内压力增高,有可能再一次将闭锁不完整的鞘膜突开放,疝气就这样发生了。

老年人疝气,则与患者的体质有很大关系。临床上,随着年龄增长,生理结构发生变化,腹壁变薄,张力下降,变薄后的腹壁很容易被器官冲破形成疝气。

如何预防疝气呢?朱明杰提醒:定时排便,便秘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疝气;儿童要避免过度哭闹,腹肌强烈收缩使腹内压力增加,易诱发疝气;忌久坐、久行、久立,易增加腹腔内压力,从而诱发疝气;不宜过度劳累,也不可房事过多,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受到精神刺激;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新鲜食物及水果,多食用易消化、便于排便的食物,如芹菜、西红柿、菠菜等;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引起腹胀的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油炸类食物及膨化食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