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有讲究补不对症恐适得其反

2022-09-29 10:31:21来源:三江都市报编辑:曾小清

俗语讲“秋冬进对补,来年能打虎”。“秋冬进补”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一大特色。秋冬季节,气候转寒,阴气至盛,阳气内藏,寒气容易侵入体内,使得人体气血阻滞,影响健康。因此秋冬季节进补强身、助阳抗寒,对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很有帮助。

但秋冬进补所有人都适合吗?怎样判断是否需要进补,如何补出健康?

进补看体质 切记盲目跟风

“一进入秋冬季节,很多人都比以往更加关注养生与进补。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缺啥补啥’的俗语,但盲目进补不仅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乐山市人民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宋亚萍介绍,适当的进补措施可以改善体质状况,但一般来说,秋冬进补的对象,主要是体质虚弱者,过劳透支者,或大病初愈、手术后气血亏损者。并且,在进补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楚个体的体质状况,采取“因人而异”的调补方案,而不是盲目跟风。

气虚质——

特征:面色偏黄,肌肉松软,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易患感冒,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常用甘温或甘平的药物以补益脏腑之气,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灵芝、黄精、当归等。

阳虚质——

特征:畏寒肢冷,耐夏不耐冬,倦怠嗜卧,小便清长,易大便不成形。

常用甘温、辛热的药品温补阳气,如附子、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根据阴阳互补理论,温阳的同时可适量加入补阴药,如熟地、山萸肉、山药。

阴虚质——

特征:形瘦面红,性急活泼,皮肤干燥,口燥咽干,大便干燥,易睡眠不好。

常用甘寒质润的药物补阴、滋液、润燥,如地黄、沙参、山药、麦冬、天冬、桑葚、女贞子、墨旱莲、石斛、玉竹、龟甲胶、阿胶等。

一般来说,服用补品要从少量开始,循序加量至所要求的用量。若服用期间出现腹胀、食欲下降、口气明显,口舌生疮、烦躁失眠、体热多汗、舌苔厚腻等症状,多为过量或脾胃不能承受所致,应减量或停服,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以炒麦芽、陈皮、焦山楂、菊花、玫瑰花等泡水配服。此外,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万不可一如既往地服食补品。

膏方进补因人而异 对证施膏才健康

近年来,中医膏方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膏方为人耳熟能详的功效是“滋补强身、纠偏却病、抗衰延年”。但需要注意的是,膏方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辨证处方,因证加减,对证施膏,切莫陷入进补误区。

误区一:膏方是否越贵越好?

很多人以为膏方越贵越好。其实,膏方并非越贵越好,适合的那一款才最好。膏方强调辨证,体现调补和治病相兼顾,实多攻多,虚多补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根据病情来选择药材,不应该盲目追求名贵的进补药材。

误区二:“千人一膏”,无病也补?

在不了解自己体质状况的情况下,盲目购买“现成膏方”是不可取的。此外,不遵医嘱、不辨体质服用、全家服用同一个膏方也有违进补原则。孕妇、4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膏方,传染病活动期、急性疾病患者也不可服用膏方。

平衡是中医养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体思想,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按需进补,切勿滥补。  (戴余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