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开始涌动。峨边庆祝自治县成立40周年“寻找照片中的你”征集活动的后台,收到余双红当年与老师和同学的留影,记录下自治县成立前的一段光影。
1976年西河小学四年级师生留影,第一排左(4)为余双红
1978年西河小学毕业生留影 ,第四排左(六)为余双红
1983年西河中学团支部留影,第三排左(五)为余双红
“当时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很艰苦。这些照片的拍摄费用,还是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捡废旧螺丝攒下来的。”出生在黑竹沟镇马杵千村的余双红今年61岁,看着老照片陷入了回忆。
余双红回忆,那时候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很落后。党和政府关怀彝家子弟,书本费、学费都免交。自己11岁上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四年级才穿到人生中第一双鞋,还是堂弟穿坏的。在这之前,每天都是光脚走路上学。“上学的石头路,夏季晒得发烫,冬季冷得刺骨。我受不了,还逃过几次学。”
时隔40余年,一直令他感恩在怀的是启蒙老师刘桃容,“一生遇到她,就像是一个饥寒交迫的孤儿突然抱到了一个火炉。”余双红说,那个时候的老师工资很低,工作环境也很糟糕,但她对每一个孩子都很贴心。“把一群猴一样顽皮的孩子教得会说普通话、会写字、会写作文,太厉害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刘桃容老师的敬业和智慧。”
在老师的教导下,大家你拼我赶,学习激情很高。“学习成绩并不是考评唯一项,为集体做了多少贡献,也是考察内容。”余双红回忆,当时为了戴上红领巾,自己还回家找妈妈“出谋划策”,从山上砍竹子做了扫帚送到学校。
2024年8月,余双红回到母校留影
从西河公社小学毕业后,余双红考进了西河民族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川南技校。毕业后,先后在峨边彝族自治县苗圃、马家坪电站指挥部、森林经营所、国有林场工作,还曾荣获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目前已退休。
如今,余双红的儿子成为一名教师,女儿是一名护士。为了让儿女们专心工作,退休的他承担起了接送孙子上学的“重任”。“读书改变我的命运,小凉山的明天也要靠教育!”余双红希望后辈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做好每个年纪该做的事。 (吴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