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学:坚守教育初心 支教大小凉山

2020-07-17 09:17:56来源:三江都市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鲁倩文

他是一名有着35年教龄的数学老师;他是一名援彝支教的老师;他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走出大山的机会。从2013年起,他奔赴大小凉山支教,尽自己所能奉献在脱贫攻坚和农村教学一线。他就是市中区临江学校的老师周登学。

2016年,周登学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6月荣获“敬业奉献四川好人”称号;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这些年,周登学获奖无数,但他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不曾改变——希望用知识引导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改变自己命运。

不畏艰辛 奉献山区教育

1985年,周登学从乐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市中区临江,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教便是20多年。

周登学的支教路从2013年开始。当时他主动申请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参加四川省“三区人才计划”支教工作和乐山市彝区“一村一支教”精准扶贫工作。

“我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也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儿子,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想用知识改变与我同命运的山区孩子。”周登学说。

在结束了峨边两年支教工作后,2015年,周登学继续到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2017年,他又转战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参加“精准扶贫、援彝支教”,先在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支教了1年,然后到该县巴普镇初级中学负责数学教学,一直到现在。

从峨边到马边,再到美姑,周登学支教的路途越走越远,而往返的道路总是弯多坡陡,还不时发生山体滑坡、落石堵车等状况。周登学记得,有一次,他早上7点从乐山出发去美姑,走峨边那条路遇到两次塌方,最终无法前行,改走马边又不放行,只好回到峨边住了一晚,第二天从峨边经金口河、甘洛、越西、昭觉到美姑,结果到甘洛与越西交界处又遇塌方,下午6点才放行,最后晚上12点过才到美姑。

“往返路途太耗时耗力,我一般只有放长假才会回乐山。”周登学坦然地说,“既然选择了来支教,就不怕吃苦。”

扶贫扶智 资助困难学生

扶贫重在扶智,而教师正是扶智的主力军。

在巴普镇初级中学,周登学负责2个班共150多人的数学教学。他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会跟他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时常教学生们学会守时、诚信、感恩、倾听、尊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学生去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父母与亲人的观念。课堂纪律变好了,行为习惯变好了,成绩自然也能有所提高。

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周登学设立了优秀学生和进步显著学生奖励基金,为了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他一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峨边、马边、美姑,凡是他支教过的地方都有他资助过的学生。这些年来,周登学仅从自己工资中拿出资助和奖励孩子们的资金就达数万元。

阿余是周登学在美姑支助的学生之一。她的父亲去世了,有一个哥哥读中专,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读小学,还有一个弟弟没钱上幼儿园。母亲患重病手术后,不能干重体力活,阿余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由于家庭困难,她曾多次有退学的念头。周登学了解到阿余的情况后,尽力帮助她解决困难,让她必须坚持读书。2017年9月至今,周登学共资助阿余一家学习、生活、交通、治病等费用9000多元。

每年假期,周登学还会自费带学生们到乐山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走出大山。多年来,周登学除了尽自己所能资助学生,同时也想办法联系学校,减免贫困学生的学费,另外还积极联系社会力量为学校捐助运动器材、为贫困学生捐衣捐物等。

肩负责任 坚定支教脚步

周登学走进大山,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但对于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他却充满愧疚。在美姑支教的几年中,几位亲人相继离世,成为他永远的遗憾和疼痛。

2018年3月,父亲病重,因在美姑支教,他分不开身回到床前为父亲尽孝,父亲离去时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母亲因脑梗塞偏瘫多年,吃喝拉撒在床,他无法尽孝,只好出钱请人护理照顾,不幸的是2019年2月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双重的打击没有压垮他,他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又匆匆忙忙回到了美姑。2019年、2020年胞弟、胞姐相继因病去逝,他匆忙赶回家处理完后事,又马不停蹄回到了教学一线。

“在很多人眼里,支教意味着远离亲人、忍受寂寞和无私奉献。但对我而言,支教是任务更是责任,是付出更是收获。”周登学告诉记者,自己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到彝区支教,最要感谢的是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

“她们最担心的是我的安全和健康。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照顾好自己,不让她们担心。”说到接下来的打算,54岁的周登学坚定地表示,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他愿意一直坚守在贫困山区的教育战线,“只要身体允许,单位同意,我愿意支教到退休。”(记者 鲁倩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