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马扬鞭 东作西成

2020-07-13 09:46:23来源:乐山日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陈兴鑫 方方 龚启文

2017年,脱贫路上,川浙同行,越马结亲。马边彝族自治县与千里之外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结下不解情缘。

3年来,浙江亲人送计送智、捐钱捐物,带着项目来,带着深情帮,与马边彝汉群众一道,努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边货入城”,川人入浙,一批批来自马边的优质山货、一位位淳朴的彝家儿女,走出大山,进城入厂,开辟出新天地。

3年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三级帮扶马边计划内财政资金达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个,惠及贫困人口13000余人。越马两地互派干部人才272人挂职交流,促成马边5个乡镇、9个医院、8所学校与越城区开展结对,东部地区社会力量捐赠资金和物资折价达2586万元。

越马情深,携手共进。东西协作,东作西成。

把“百草园”“三味书屋”搬到马边

7月1日,临近期末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书海中感受着万千世界的美好。

而在教学楼外,绿意盎然的微缩“百草园”和古色古香的“三味书屋”,则将书海中描述的美好变成了真实可触的鲜活的场景。

5年级的娄者仁弟如数家珍似的向记者介绍起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故事。“短短的泥墙根,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感受文学大师鲁迅的童年趣事吧……”流畅的讲解,流利的普通话,让有些腼腆的仁弟逐渐自信,也让绍兴记忆留驻在彝区孩子们心中。

把“百草园”“三味书屋”搬到马边,这个越城区援彝教师沈杰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各方响应。“马边县里和绍兴市里都特别支持,绍兴鲁迅纪念馆也积极参与。”沈杰说,很快,石井栏复刻品从绍兴“搬”来了,1:1的“鲁迅课桌”和桌面上著名的“早”字也在马边落户了,孩子们足不出县就能真切感受鲁迅精神和文化。

设计图变成了实景图,鲁迅故事有了彝语注解和马边新篇。“这个‘搬’来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绍兴和马边的又一条纽带,把大家更紧地系在了一起。孩子们看见它,就会想起在2000公里外的浙江,还有一群人时刻在惦记他们,做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即将离开的沈杰,对马边恋恋不舍。

从浙江搬来的,不只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还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培养模式和经验成果。

3年来,马边和绍兴市、越城区同心协作,精准聚焦基础教育提标升级,探索开展教育“合作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越城名校、名班、名师等优质资源纷纷入驻马边,有力助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截至目前,越马两地签署教育合作协议9个,结对学校建立“点对点”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交流合作;实施优质教育品牌引领工程,先后设立“鲁迅班”“元培班”“树人班”“阳明班”“陆游班”等特色班级,以点带面、以班促校,构建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帮扶体系;强化交流学习,充分发挥援彝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示范教学、送课下乡,做好“走出去”互动,提升马边本土教师技能,为马边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育队伍。

家门口能务工,新生活越过越好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雪口山镇黎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楼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立石克古不断感叹着如今的新生活。“过去我们一家人都居住在土墙屋里,大风一吹,整个房子哗哗响,做梦都想拥有一套能够遮风挡雨的好房子。现在,在县里和浙江亲人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进了楼房,还添置不少家电呢,不怕漏雨漏电,安全得很。更巴适的还有屋外的环境。小店铺、大广场,学校、车站、运动设施啥都有,路都硬化了,出门简直太方便啰。”

地理位置较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雪口山镇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问题入手、解最亟需之难,2017年,越城区拿出千余万元真金白银,与马边县委、县政府携手,为雪口山镇建立客运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应急避难中心以及黎明村党群服务中心,让从穷山上搬入新村的彝汉群众不仅有新房住、还有场所逛,活动有场地,生活有保障。如今,黎明村已聚集起600余户同立石克古一样的“下山”群众,村里的中心幼儿园也在加紧建设,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越马合作更加紧密,1000亩果蔬苗木、畜禽养殖示范项目等相继落地,雪口山镇贫困群众有收入、能分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9年10月,雪口山镇迎来又一件喜事,由来自越城区的500万元东西部扶贫援助资金修建的、位于黎明村的扶贫车间开工了。从浙江远道而来的浙江绍兴勇大针纺工艺有限公司,带着原料、设备,带着技术、岗位落户马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我们家7口人,两位老人,3个小孩,小孩大的6岁,小的10个月,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顾。要是以前,我和老公两人肯定会有1人出去打工,剩在家里的那个根本上不成班。”27岁的吉克铁乌是扶贫车间里的一名普通工人,每天从家出发走6分钟左右就能到岗,赚钱顾家她一个都没少。“现在每月能领到约3000元的工资,车间还给我们买了‘五险’,这些我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如今在家里一样能挣钱,生活也挺好的,我和老公都不想外出打工了。”吉克铁乌说,在浙江亲人的帮助下,家乡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更多年轻一代愿意留下来,留在父母、儿女身边,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好,和家人一起享受幸福美好。

越马同心,迈步小康路

3年来,越马同心,从产业、就业等多方面着力,帮助彝区群众组织发展生产、稳定就业,脱贫“摘帽”,更走稳小康路。两地按照精准、高效、安全、可控的总体要求,将57%的帮扶资金用于产业项目。产业发展坚持长短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3年来累计发展青梅4300亩、白竹5500亩、藤椒1500亩、桃树1000亩、油茶500亩、猕猴桃500亩、石斛300亩,建成高卓营、永兴、光华等3个总出栏能力2万余头的生猪养殖场及红椿村肉牛养殖场;新建2个扶贫车间、改造提升6个茶叶加工厂;在中纪委协调下,与中旅集团共同出资5000万元(其中东西协作资金1500万元)打造“雾里茶山”美丽福来乡村旅游项目,将产业留在秀美马边。

开展“越商走马”网络招商推介会,出台扶贫车间招商引资支持政策,实行企业注册代办制,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扶贫模式;主动对接浙江用工“需求单”,做好招工和技能培训,为有外出就业意向的贫困群众打开就业渠道;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方位开展乡镇、部门、学校、医院、村企结对,越马两地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帮扶,汇聚各方力量助力马边脱贫奔康;越马两地越走越亲,山水彝乡开启美好新生活。(记者 陈兴鑫 方方 龚启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