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特色学前学普:“四个结合” 马力全开

2020-06-08 09:31:10来源:乐山日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张力

“从前,天上有6个太阳、7个月亮,把大地都烤焦了……”身着“沙拿”(彝族少女裙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马边本土绘本故事《支格阿鲁》的曲模瑞欣,在全国“学前学普”幼儿故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很难相信,这个自信爽朗的6岁彝族小姑娘,也曾因语言障碍而害羞、胆怯,几乎不敢与人交流。

曲模瑞欣是马边彝族自治县5043名“学普娃”的代表之一。去年9月,马边全面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扩大试点行动以来,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行动实施方案”和“‘学前学普’质量评估标准”,在建制度、定规范的同时,积极争取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统筹多方力量,确保“学前学普”顺利实施。任务目标和过程督导的双重发力,马边“学前学普”行动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并总结出了一套具有马边特色的“学普”思路。

今年4月,最新的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显示:该县幼儿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家长对“学前学普”行动表示认可和满意,部分家长在幼儿园的积极带动下,也能主动使用普通话与教师、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全县“学普”氛围日益浓厚。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在马边,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的村幼辅导员占比90%,整体素质虽较高,但存在经验不足、教育理念尚需提升等短板。据此,该县在“学前学普”中确定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思路。

“传统教学是辅导员能够胜任和较为熟悉的方式,我们充分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紧扣生活环节和教学环节,利用北京华言公司研发的教材内容和丰富的教辅工具,让传统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该县学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为减少辅导员经济负担,顺利使用整套教学体系,该县积极统筹安排,让每所村幼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网,配备了一体机等相关教学设备,为每位辅导员免费更换电信手机卡,安装学前学普APP,打造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互动的平台,丰富了师幼学习资源、途径和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打下物质基础。

随后,该县还邀请“学前学普”专家团,对口帮扶全县134个幼教点。以光明幼儿园“树人班”、永乐幼儿园“陆游班”为主阵地,定期开展村幼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活动,切实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

国家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

从投入资金完善村幼设施设备,到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北京华言公司为马边提供了技术、硬件和软件等丰富资源,尤其是“童谣诵读网络推广”“讲故事大赛”“教学活动现场观摩”“小喇叭进万家”等多彩活动,帮助彝区幼儿提升了普通话水平,帮助彝区辅导员提升了教学能力。

国家资源加持,本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特色彰显。组建专家团队,以“促进语言发展、贴近幼儿生活、游戏教学为主”为标准,对本土资源进行搜集筛选,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和游戏。在彝族文化中,提炼出适合幼儿的内容,通过文化和游戏两条线,用一个个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套丰富、完整的本土课程:《彝族美食节》帮助幼儿了解彝族美食,感受、体验制作过程,欣赏彝族漆器等;《美丽的新娘》通过各种方式向幼儿展示说亲、论嫁、定亲、抢婚、婚宴等彝族婚俗;《漂亮的格罗波(衣裳)》通过游戏、美术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彝族服装的起源、意义和特点;《阿依一起来游戏》中收录了许多彝族游戏,如摔跤、鸡啄食、背新娘等……本土课程为幼儿创设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能表达”的真实情境,在欣赏、体验、探索、游戏、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同时,村幼辅导员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材料、自然环境、家长资源和彝族文化资源,开展区域活动:收集整理马边民间手艺,创建以“匠心坊”为主题的操作区;挖掘马边传统美食,创建以“舌尖上的马边”为主题的生活区;选取朗朗上口、易学易懂的彝族传说、诗歌、歌谣,创建以“彝家小舞台”为主题的表演区……通过为孩子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采取小组化的活动方式,让孩子在分享、合作中促进交流和互动,促进孩子语言和社会性发展。

自力更生与帮扶力量相结合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发展相对落后,必须走自力更生与外部帮扶力量相结合的道路。对此,马边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北京——绍兴——乐山——县城——村幼”分层分级、相互交错的“彝汉结对”网络。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对项目进行组织和实施;北京华言公司多次深入马边,提供线上、线下技术支持和教师培训,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督导;绍兴市越城区为“学前学普”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支教教师加入马边专家团队献言献策,越城区幼儿园毫无保留传授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市学普办成立市级专家团,对口帮扶县级专家团,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村幼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在马边县域内,“园对园”“师对师”“师对幼”“幼对幼”“园对家”等结对帮扶方式,从幼儿到教师、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了全县“学普”总动员的态势。

多种形式的“彝汉结对”,为该县彝区幼儿消除语言障碍,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提升村幼辅导员普通话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全县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形成了强大的助推力量。

教学成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通过“彝汉结对”,马边大力实施“小手拉大手——同说普通话行动”,不断推进“学前学普”行动向纵深发展,打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可供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复制的《爱·回家》学普品牌活动。

在“我把普通话带回家”主题活动中,以“我把爱带回家”“我把健康带回家”“我把安全带回家”“我把文明新风带回家”“全家齐说普通话”等系列活动为支撑,各系列活动采用儿歌童谣、故事、亲子互动游戏等形式,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再由幼儿带回家与家人齐学共享,积极打造“学前学普”品牌活动,促进“学前学普”的“五个延伸”,助推彝区文明新风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华言公司研发的“辅导员资源包+幼儿学习资源包”等教学资源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小凉山彝区地方特色和幼儿家庭特点,马边还设计开发了《亲子学普活动手册》《亲子学普卡片》等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拓展课程建设,初步构建起了“家校联动、线上带线下、亲子互动互促、课内外有机结合、双向驱动”的亲子共学教学资源和活动体系。(记者 张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