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童学普 点亮未来

2020-05-21 09:08:07来源:乐山日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陈宏杰 方方

“爸爸去宜宾打工了,奶奶在家做彝绣,爷爷今年又多喂了两头猪……”5月17日,星期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永红乡团包子村里,6岁的拉叶月细流利地将爷爷口中的彝语翻译成普通话,对面的汉族帮扶干部听得连连点头。

谁曾想到,这个现就读于团包子村幼儿园的彝族小姑娘,半年前还只会说“妈姆瓦”(彝语,意为“老师好”),第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仅拿到了“听不懂、不会说”的评价。经过一学期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后,小月细已从一个腼腆的彝族娃娃,成长为爷爷的贴心“小翻译”了。

自2019年9月马边全面启动“学前学普”行动以来,越来越多像小月细一样的彝家娃学会了讲普通话。打破了语言障碍的他们,能听懂、学到更广泛的知识,与更多人交流互动,变得更加自信。充满马边特色的“学前学普”行动,着力从源头上主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更多的彝家雏鹰能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拥抱更加璀璨的未来。

因地制宜 铺就特色学普路

低矮残破的瓦房、摇摇晃晃的桌椅、仅有的一间教室,被崭新的教学楼、智能化的教学设备、户外游玩空间替代,这个春天里,焕然一新的荣丁镇新桥村幼儿园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图书角里、家园驿站旁、学普小舞台处,孩子们热热闹闹讲着普通话,开开心心做游戏、学知识。

这样的变化,如今已成为马边全县134所村级幼儿园最日常的情景。

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生活环境影响,马边大多数学龄前彝族儿童不会讲普通话或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这给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升造成了不小阻碍。

如何让“学前学普”行动更适应“马边水土”?如何整合好现有资源,取得更大实效?

马边积极探索,紧盯“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从任务要求和过程督导双重发力,“明家底”有的放矢,“强配置”夯基固本,“引智囊”借智借力,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充满马边特色的“学普路”。

“我们及时出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质量评估标准》,从办园条件、园务管理、保教质量、师资队伍、办园效益等5个方面,对村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质量做出明确要求,让‘学前学普’有标准、有规范可循,避免各说各话、良莠不齐。同时,我们加强对全县134所村幼学龄前少数民族儿童、学前辅导员普通话水平的全面摸排,建立两本台账,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儿童全部纳入行动实施范围。”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李灵告诉记者,该县还将“学普”行动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推进不力、效果不佳的幼儿园进行追责问责,让大家不仅有责任,还有压力,真心实意做好“学前学普”工作,让彝家孩子们能获得更好发展空间。

“家底”明了,制度有了,马边又“软硬兼施”,着力提升“学前学普”质量。该县大力实施“学前学普”助力提升计划,投入资金642万元,为幼教点配备“学前学普”一体机、教玩具,做好网络建设,安装“学普”APP,打造“学前学普”示范项目,“线上线下”互动,积极改善乡村幼儿园普通话教学条件;邀请来自绍兴市、峨眉山市的教育专家“外援”和本地4所直属幼儿园优秀教师组成“学前学普”专家团,对口帮扶134个幼教点,定期开展村幼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活动。

渐渐地,“学普儿歌”在彝家新寨不断响起……

效果初显 学普之风渐浓

今年,曾因语言障碍而胆怯、几乎不与人交流的彝家姑娘曲模瑞欣实现美丽蜕变,学会普通话的她变得自信爽朗,在全国“学前学普”幼儿故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而在民建镇光明社区,幼儿园小朋友阿溜妞妞通过“策马扬边”平台上的绕口令、绘本故事等动画视频,在家“带着”家长一起学习普通话。

越来越多的马边儿童能听懂、会说、能用普通话。

今年4月,最新的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出炉:马边全县幼儿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家长对“学前学普”行动表示认可和满意,部分家长在幼儿园的积极带动下,也能主动使用普通话与老师、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

把普通话带回家、把文明新风带回家,最终实现“学前学普”由课内向课外、个体向家庭、家庭向社会、普通话普及推广向彝区文明新风养成延伸……秀美马边“学普”氛围日渐浓厚,彝童学普,点亮未来。(记者 陈宏杰 方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