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留住乡愁 一份沉甸甸的“嘉州记忆”

www.scol.com.cn (2018-12-09 16:11:2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若辰  

乐山市中区古称嘉州,为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坚定“以文化兴助推乡村兴”,市中区紧紧抓住文化振兴的“根”,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嘉州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谱写的新篇章中盛情绽放。

近日,市中区2018年“嘉州记忆”展示工程研讨座谈会召开。座谈会上,3本沉甸甸的乐山市中区嘉州记忆之《平羌记忆》《苏稽记忆》《棉竹记忆》率先面世,3本图书通过大量的乡野调查、编辑、整理,以及严谨的研究和考证,向读者徐徐展开承载嘉州文化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民俗等“嘉州记忆”。

《嘉州记忆》丛书记者 张波 摄

坚守乡土记忆突出特色讲好故事

“经过前期一年多的普查、考证、评审、编辑、校对等多个环节,市中区23个乡镇中的3个乡镇文化普查样本已经出炉。作为市中区《嘉州记忆》系列丛书的一部分,希望与会专家对已出炉的三部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嘉州记忆”展示工程研讨座谈会上,市中区文体局副局长王君羊率先抛出话题。

“乡村文化振兴,是培育文明乡风的灵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存农耕文明的‘活水源头’,以及坚守乡土记忆的核心载体。市中区《嘉州记忆》系列丛书无疑是最好的载体,我们在普查和写作中,既要找到共同点,又要突出特色,通过重要的人物讲述,留住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乐山作家郭明兴表示。

“充分结合市中区乡村的山水肌理、文化底蕴,因地因村制定乡村普查规划,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打造‘升级版’而非‘复制版’,既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文化学者胡方平说,这种乡愁的记录要有味道,也要符合历史。

普查根植百姓生活,收集整理资料尊重历史,写作要有温度,描绘嘉州古城遗韵,再现每个乡镇不同的风土人情……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嘉州记忆》系列丛书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摸清文化家底文字记录“嘉州记忆”

市中区作家协会主席杜鸣告诉记者,“嘉州记忆”展示工程也是一次乡村文化挖掘整理行动。该工程从2017年启动,市中区文化部门对全区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分类整理和登记造册,摸清全区乡村文化家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让乡村文化更好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着力夯实全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同时建立市中区乡土文化资源库,举办乡村文化研讨活动,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厅)、“非遗”展示馆(室)以及文化特色村落等工程建设。

《嘉州记忆》系列丛书可以说是“嘉州记忆”展示工程的一个窗口,吸引了乡镇文化干部、普通百姓以及文史专家等近千人参与,并成立了专门的普查小组、编撰小组和评审小组。通过系列丛书,不仅展现了嘉州大地的秀美风光、特色风物,歌咏了火热的时代与生活,也展示了市中区本土作家、诗人以及诗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和水平,更用书本的形式留住了嘉州文化记忆。

记者看到,已经出炉的《嘉州记忆》3本图书真实反映了乡镇中的古村落、古街区、古民居(名人故里)、古建筑、古遗址、老地名等,文字流畅,图片包含新老照片对比,或从群众的眼光审视市中区各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世事变迁,或以专业的视角来挖掘历史真相,讲述特定时期的神秘事件,回溯某个古民居、老地名的历史源头,顺时间长河而下,全方位解读城市的历史、风土人情、人文特色,可读性强,史料价值高。

在《苏稽记忆》中,一篇《跷脚牛肉》,讲述了湖广填四川时期,周洪汝入川在周村安家,生有两子,养牛喂牛,宰食销售,并形成了现在有名的跷脚牛肉,让苏稽民间小吃走进市级非遗的故事得以精彩呈现。在《平羌记忆》中,通过当地一些老人的讲述,不仅平羌小三峡、荔枝文化、太白文化等地方符号的内涵更加明朗和突出,还还原了“神龛”“拌桶”“风斗”“蓑衣”等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无不焕发着浓郁的农耕民俗文化气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记录着农耕生活的变迁。《棉竹记忆》,则呈现了众多民俗歌谣,讲述乡情,讴歌家乡风光,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内容,蕴含了很高的社会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传统民间音乐艺术。

开展“十大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

“几千年来,农耕文化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历史上使用过的农耕器具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些农耕器具,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与时代的变迁。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使用价值,但仍然彰显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家汪建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有过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正在渐渐淡出视野,比如“打草鞋”“拌桶”“碓窝”等,用图像加文字的形式,保存记录人类活动的遗迹,为未来保存可读、可看、可鉴的一段历史,让后人对前人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嘉州记忆》系列丛书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篇。

“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有些记忆随着传承人的离去也一起被带走,再不普查就真正消亡了,文字记载刻不容缓。”作家陈德忠表示,为文化出书,为地方记忆立著,市中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一年多时间来,市中区普查人员走访了全区23个乡镇和7个街道,将所有的资料汇集成册,初见成效。这些结集成册的书籍,是对口口相传、散失在民间的历史文化的系统总结,是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性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嘉州记忆”展示工程,对乡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只是“嘉州乡村文化振兴十大行动”之一。市中区文体局局长王小虎告诉记者,围绕实现全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市中区还将开展乡村文化研究阐述行动、乡村文化保护抢救行动、乡村文化弘扬传承行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行动、乡村文化转化利用行动、乡村文化品牌塑造行动、乡村文化文明涵养行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行动和乡村文化宣传推广行动,提升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写好市中区乡村振兴的“文化篇”。(记者 张波)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