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穿一片竹海翻一道青山 看沐川脱贫攻坚

www.scol.com.cn  (2018-07-10 12:49:35)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若辰  

四川在线乐山讯(高懿) 7月5日,雨后放晴。沐川县高笋乡乡长王光洪又来到了安坪村,和驻村第一书记师玉容一起走村串户,收集老乡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狗不叫,人来熟。”王光洪打趣地说,现在村民们和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像自家人一样。

在这之前不久,根据四川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结果,沐川县荣获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之一,获奖1000万元。沐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乌蒙山西北部,于2011年纳入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0328人,贫困发生率23.4%。至2017年底累计减贫481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34个,贫困发生率降至1.06%。

也就是在这一天,四川在线记者走进了沐川。

越来越红火的茨湾村

茨湾村的辣椒丰收了,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采摘。

辣椒基地,是茨湾村今年产业发展的新项目。村里引进了专业大户,30多家农户志愿参加,流转了100多亩荒地。现在,每天采摘辣椒近千斤。驻村的第一书记赵嘉俊说,最近又有20多家农户找到村上,要求流转土地加入辣椒基地。

“这个项目可谓是短平快。见效这么快这么好,也得益于以前的产业扶贫成果,村民们更加相信村两委和帮扶干部。”赵嘉俊感慨。

三年前,赵嘉俊可是一个文化人,在乐山市文广新局工作。如今,谈起农村农业农民,头头是道。

茨湾村的地理位置在沐川不算偏僻,属于县城沐溪镇。人口215户741人,2014年列入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37人。城郊村庄尚且如此,沐川这个山区县的扶贫难度可见一斑。

在沐川,这个村子还不算大山里,但是全村的耕地不到1千亩,人均1亩多一点。由于缺水,以前的传统是种植玉米,收益很低。

精准扶贫全面展开后,乐山市文广新局、沐川县委办、沐溪镇党委政府的帮扶干部们沉下身心,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剖析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最后得成共识:打破道路交通条件的制约,充分利用靠近县城的优势,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全面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实现产业脱贫。

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茨湾村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迅速发生了巨变。与此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同步进行中。

赵嘉俊回忆:“村民们穷怕了,更不愿意承担风险。于是,我们选择黄白姜作为突破口,因为这里有种黄白姜的传统习惯,相对容易被村民接受。我们要做的,就是衔接市场打开销路,引进技术提高效益,让以前零散的黄白姜种植,转变为规模化的黄白姜生产基地。”

切入点选准了,黄白姜基地建设推进迅速。同时,在认真分析土壤气候条件和市场的基础上,帮扶干部们还引入了茵红李和黄白姜套种,发展“立体种植”。这一次,推广工作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帮扶干部们明白村民的担心。他们多方筹措帮扶资金,以每亩茵红李补助500元的方式,激发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

靠山吃山,山林的开发也实现了“立体化”。全村2000多亩林竹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林下还成了跑山鸡的天堂。茨湾村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采用“扶贫资金+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社会资金”的“三合一”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杠杆橇动作用。贫困户们当上了养鸡场的股东,每年向市场提供跑山鸡近3万只。

去年,帮扶干部们邀请了摄影师为村民们跟踪拍摄笑脸。历时一年,一面“笑脸墙”终于完成。赵嘉俊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在产业扶持的基础上,以文化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在脱贫奔康的同时,实现茨湾村乡亲的精神富裕。”

茨湾村的变化只是43个村子的变化之一。7年来,沐川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总体取向,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瞄准住房安全保障、培训转移就业、产业扶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精神扶贫八个路径,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能力提升、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民生改善“五大扶贫工程”,扎实推进22个扶贫专项,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路子。

一年一个样的彭国华

从卡防坡往高笋乡一路上行,就是云遮雾绕的五马坪。大山上的新凡乡太和村,也在发展林下养殖。他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模式。沿着公路,李子树已经成片成带。

村民彭国华刚刚卖了一批脆红李,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不时看看庭院外的公路,女儿放暑假就要回来了。

房子是一年前新修的,就在公路旁,白墙蓝瓦,在大山掩映下更显得漂亮。屋里的地砖很干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全是新的。三五年前,这样的小日子他想不到。

彭国华以前是贫困户。他家的老房子本来在公路旁的山沟里,用他的话说,四面透风下雨漏水。家里有5亩山地,以前只能种点玉米,勉强糊口。在这大山上,大家的光景都差不多,年轻力壮的纷纷外出打工。因为腿部受伤有残疾,也干不了重体力活,彭国华只能守着几亩薄地捱日子。

彭国华(左)与村干部拉家常

2015年,乐山银监局、沐川县政协的帮扶干部引进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林下养殖业。村里运用扶贫资金,由企业代建了养鸡场,贫困户当上了股东。彭国华成为股东之一,每年收取租金1千元,养鸡场还为他家代养了500多只鸡。在帮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彭国华的5亩土地都种上了脆红李,每亩收益可达2000多元。打理果园之余,他还在场镇上干干五金电焊。这几年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变化都很大,相关的业务也增加了不少。

2016年,彭国华的女儿考上了大学。高兴之余,每年1万多元的学费也让他有些发愁。帮扶干部们一边安慰鼓励,一边联系慈善基金。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后,女儿又获得每年4000元资助,高高兴兴去成都上学了。

2017年,喜事再次临门。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导下,彭国华修建了现在这座新房子。建房花了6万多,自己掏了不到1万元。

说起精准扶贫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彭国华很激动:“以前就是破罐子破摔,混一天算一天。这三年,一年一个样,以后会更好。女儿大学毕业,一定更有出息。”

太和村人口268户1085人,建卡贫困户49户139人。2014年以来,通过因村施策和因户帮扶,全村项目总投资1936万元;建设通组道路25.7公里,发展脆红李2700亩、猕猴桃500亩、大红桃50亩。引进龙头企业建成林下养殖基地,为贫困户代建代养土杂鸡2万余只。到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2017年实现整村退出。

谈起脱贫攻坚,帮扶干部胡玉芳像彭国华一样激动:“刚开始有些贫困群众对我们爱理不理,认为我们走形式走过场。通过这场攻坚战,干部群众的关系更紧密了,村民们对全面小康更有信心了。”

有信心的当然不仅仅是太和村村民。现在,沐川县正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原则,按照“2018年对标补短,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工作思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常态化帮扶,引导精神物质“双脱贫”,因户施策、全面巩固、精准提升、扩大成果,促进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幸福之花在安坪村绽放

乐山市司法局干部师玉容最近成功“连任” 高笋乡安坪村第一书记。这让乡亲们又高兴又歉疚。高兴的是这位“绣花书记”继续和大伙儿呆在一起,歉疚的是她继续要和家人分离了。

高笋乡安坪村是地处乌蒙山片区沐川县西北部的一个省定贫困村,也是县级后进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安坪村以党建引领、脱贫“绣花”为总体思路,着力“绣”好民生、产业、精神和文旅四朵“脱贫之花”,在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4.51降至1.32%,幸福像花儿正在悄然绽放。

聚焦三大目标,民生之花竞相争艳。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来,安坪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三大目标,狠下功夫。干部们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反复动员,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第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坪终于在2016年年底建成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31户农户在2017年春节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家园。同步建成“1+N”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让乡亲们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同时,村里还分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9户,实施住房改造53户,新建住房16户。村、组、户之间路网全面形成,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生活垃圾治理以及电网改造,实现通信广播全覆盖,安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实施三大模式,产业之花春色满园。安坪村产业发展按照“长短结合、种养叠加”思路,培育多元化、规模化产业,实现长期有盼头,短期有收益。万事开头难,驻村工作组采取“党员+基地”引领模式,争取到茵红李种苗款6万元,组织党员同志和村组干部率先发展,带动91户农户在2015年底率先种植了300亩茵红李示范基地。随着村民积极性越来越高,李子园规模现已扩大至2000余亩,农户主导产业覆盖率达90%。村里新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林下养殖土鸡2万只、生态猪600余头,李子园套种小米椒、菊花500亩,与4家企业签订订单回收协议。针对一些贫困户老弱病残,缺失劳动力的现状,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组织28户贫困户将上万只鸡苗,委托向阳坪养鸡专业合作社集中代养。

安坪村农民春晚

依托三大载体,精神之花丰神异彩。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围绕省级“四好村”创建,依托农民夜校、民俗活动和五星评比三大载体,建立党群志愿者服务队、法律服务小分队、文明新风劝导队等5支队伍,开展基层亮树、支部联建、党员示范等7大行动。师玉容还利用自己法律援助律师的身份,义务担任乡村两级法律顾问,一路普法送法,实施法律援助,将法治思维融入到扶贫工作之中,助推乡村治理。

挖掘三大文化,文旅之花悄然绽放。紧抓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庄之契机,安坪村以田园新村聚居点为核心,以红色文化、平安文化、农耕文化为载体,以千亩李子园、百亩菊花匍为休闲观光农业区,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开办插秧节、泡汤文化节等农耕文化活动。今年1月6日,安坪村成功举办首届刨汤文化节,吸引2000余名市民朋友前来体验,为乡村旅游之路跨出重要的第一步。如今,安坪“春赏花、夏摘果、秋垂钓、冬刨汤”的文旅之花正在悄然绽放,乡亲们的“旅游产业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安坪村首届刨汤文化节

回顾精准扶贫,长期在乡镇农村工作的高笋乡乡长王光洪感受尤为深刻:“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仅仅解决的是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民生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村干群关系问题。不仅是对贫困群众的脱贫帮扶,也是对干部的精神帮扶。现在,一大批干部吃得苦,能干事,想干事;一大批村组干部成长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已经达成共识,脱贫攻坚是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才是奋斗目标。”(图片由沐川县外宣办提供)

【延伸阅读】

今年1-3月,四川省组织开展过程考核、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专项考核等,随后对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评价,最终形成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评价结果。“1”指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考核,“3”指对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扶贫专项年度工作、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的考核。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