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街
犍为县罗城镇菜佳村
芭沟镇芭蕉沟社区铁炉乡铁炉社区
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
2016年12月9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了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全国共有1598个村落入选,其中四川入选141个村落,乐山有5个,分别是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街,犍为县罗城镇菜佳村、芭沟镇芭蕉沟社区、铁炉乡铁炉社区,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传统建筑、村落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相对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村落。那么,我市入选的传统村落有何魅力?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兴隆里街见证繁荣的盐业文化
兴隆里街位于五通桥区竹根镇花盐街中部,依山傍水,茫溪河从大门前东西流过,汇入涌斯江再于道士观汇入岷江。
据《五通桥区志》记载:兴隆里是较有威望的盐商龙家联合盐老板们一起统一规划,按照“小区”理念分期分批建设起来的民居群。开始建设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末,主要完成于民国初期。前面与大路、码头相连接方便人流物流的进出,外面房屋具有铺面仓库的作用。兴隆里内则完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连接户与户的的来往,形成了“三纵三横”内外相连接的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兴隆里收归分给工人居住,拆了大门建成宿舍,改名为“锁龙巷”。
目前,整个兴隆里的传统建筑风貌破坏较小,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适应盐的生产、销售、运输,随山就势多次建筑而成,有着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样式多样的特点。其中,三楼一底的陕西会馆一处,独栋别墅5处,四合院4处,联体通堂建筑21处,均为清末民初的建筑。
兴隆里是盐商有组织有规划的小区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有不少精美的雕花,从陕西会馆码头到道士观之间还有一条船运航线,和岷江航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士观为岷江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在为市级保护文物。
铁炉社区生活气息扑面来
铁炉社区穿斗木结构的凉厅街
位于犍为县铁炉乡的铁炉社区,清代为铁炉场。镇上曾有两座古寺均修建于明代,东皇宫修建于明朝嘉靖42年(公元1563年),岩泉寺修建于明朝隆庆5年(公元1571年)。据此可以推断,古镇创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铁炉场名称的来历,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据民国《犍为县志·杂志》记载:“铁炉石,县南六十里有铁炉场,场有庙曰岩泉寺,寺侧一石似铁形如炉,径约五尺,露有五尺土面,乡人既呼其寺曰铁炉寺而又以名其场。”二是传说早年有一位铁匠最先来此建炉打铁,因其手艺高超,打出的农具远近闻名,四面八方的农民慕名前来购买。后来,铁匠铺越来越多,鼎盛时期有红炉上百家,生意十分红火。为尊铁匠祖师,大家共同出资修建了老君庙(又名铁炉寺),故此得名铁炉场。
旧时,雷波、沐川、马边、屏山等地山高坡陡,交通十分不便,进出货物全靠沐溪河水道航运,而铁炉场就是当时沐溪水道的中转站。从这里入岷江,上达乐山、成都,下到宜宾、重庆……从清代到民国,木材、茶叶、黄姜、白姜等农副产品和食盐、百货等商品进进出出,每日大小船只数十艘,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
如今,铁炉场老街基本保持原样,街上有商铺100多家。每逢赶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芭蕉沟社区工业时代烙印深
芭蕉沟社区传统建筑
芭蕉沟社区位于犍为县境内嘉阳煤矿,是嘉阳国家矿山公园的中心。芭蕉沟传统村落是指嘉阳煤矿的职工家属区、生活区、原嘉阳煤矿办公地,作为嘉阳煤矿最早的矿井所在地,代表着早期嘉阳煤矿的发展历史。
五一广场排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砖木楼板结构,一楼一底,在芭蕉沟总共有5栋160户,建筑面积875平方米,是嘉阳煤矿比较集中的木板楼结构住宅群落。在矿山博物馆旁后侧的五一广场就集中了其中的4幢,呈中轴线对称排列,每幢房子内部也是中心线对称。
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式小阁楼,仿英国村落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有5栋35户,建筑面积663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前嘉阳煤矿最早的工人居住群落。英式小阁楼上下两层,木板楼分隔。世界遗产保护组织驻中国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阙为民在考察芭蕉沟后说:“芭蕉沟最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就是英式小阁楼民居群落,这在中国也是唯一的。”
芭蕉沟传统村落保存了英式阁楼、苏式建筑、影剧院、大舞台等印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都是其辉煌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在当地大力发展旅游的带动下,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许多工业革命时期留下的珍贵资源得到保护和呈现。
菜佳村造型别致“梭”与“船”
罗城古镇船形建筑 黎涛 摄
位于犍为县罗城镇的菜佳村位于一个椭圆形山顶丘状坡面上。市街两头窄,中间宽,东西长,南北短,街中间戏楼又似织布穿线带纱的梭眼,所以人们叫它“云中一把梭”。而梭的形状又恰似船形,那弧形的檐廊如船舷,戏楼如舱屋,东端的灵官庙似船老大搬舵的尾篷,右侧原长22米的过街楼是船舵,西端天灯石柱似船的篙竿,船形之貌样样俱全,故又叫“山上一只船”。无论梭与船,村落格局的奇巧别致,堪称国内孤例,极为珍贵。
菜佳村有船形街、清真寺、灵官庙、南华宫石狮、古戏楼等风景名胜。街两侧是穿斗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老木门、黑屋顶,临街面的屋檐特别宽大,形成了叫“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
船形街的建筑风格采取川南民居的穿斗木构架式,整个建筑群中找不出一颗钉子,房屋又左右相连,稳固性强。古代,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可在凉厅内进行贸易、喝茶、看戏、观灯、下棋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船头船尾都有守门人,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上面挂了颗红灯笼,晚上每到八点,船头的守门人就点亮灯笼,船尾人一看这信号,也关门。这个时候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再加上两边房屋的后墙相连,形成了天然的城墙,这种格局非常利于防盗。
如今,每逢大年十五,古镇民众都要舞龙耍狮闹元宵,龙灯表演成为罗城古镇的传统习俗,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一睹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风采。
民建村留住历史“活”文化
民建村传统建筑 井研县委宣传部 供图
位于井研县千佛镇的民建村保留了古遗址雷氏宗祠、千佛寺和古石刻。传统建筑在布局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院落式的风格,以纵横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都在纵轴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于西侧,两组建筑群的房屋之间都设计了适合川西地区湿润气候的天井。利用穿堂风改善夏季闷热的气候环境,且天井有“上授阳光雨露通于天,下顺天地精华基于地”的风水内涵,不仅向阳通风,还有“泗水归堂”的寓意。天井两旁厢房为隔扇窗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引入了光线,同时也打破了建筑实体墙带来的压抑沉闷。建筑体为实,天井为虚,虚实相生。
从外部环境上看,民建村背靠山丘,大门向西,门前地势开阔平坦,前有水塘,是典型的背山面水的布局形式。茫溪河穿千佛镇而过,沿河而建的青瓦民居错落有致、因势成景。这里明清楼台别具风格,石板小街古风尚存,参天古榕俯瞰千载,潺潺福泉润泽古今。
位于千佛镇的东砂岩石壁上,有佛龛若干,其中有大佛1尊,小佛1000尊。据清《光绪井研县志》记载:“东岩佛像长丈余,盖唐代伽兰也”,可知该摩崖造像建于唐代。明代县人李如达有诗:“千佛岩头倚碧空,水光山色画图中。昙花遥映藤萝月,贝叶时翻杨柳风……”可见当时此地礼佛之盛况。岩左侧有“聚仙洞”,籀文清晰可见,洞内泉水叮咚,四季不涸,又名“福泉”,岩上原建有福泉寺。
名声赫赫的雷畅故居位于民建村,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2个、房舍99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