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观察 黄敬婷
6月10日,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乐山展演月专题座谈会在乐山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参演剧目主创代表齐聚一堂,探索优质话剧资源与基层文化土壤的深度融合路径,研讨优质文化资源基层浸润模式。
座谈会以“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戏剧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创新路径与实践范式”为主题,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以展演剧目为样本,探索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实践价值;结合北京“文旅融合”案例与乐山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研讨地域文旅创新路径;围绕专业化戏剧教育体系构建、本土创作生态激活及群众参与热情激发,谋划戏剧艺术普及教育举措。
座谈会现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在作“剧团、剧院、城市——演艺形态与城市拓展”主题发言时建议,乐山可以此次展演月为契机,加强与国家话剧院合作,打造“文化沃土戏聚乐山”品牌,推动戏剧生根发芽。
宋官林认为,乐山有戏剧底蕴,又有谢平安等戏剧名家资源,建议将原创话剧邀请展为引,探索“文旅+演艺”新路子。以田汉编著的《白蛇传》为例,该戏曲就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也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乐山可每年举办戏剧节,以戏聚人;依托乐山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校园戏剧活动,既加大本土戏剧文化研讨,同时培养戏剧群众市场。
北京演艺集团原总经理、一级编剧王珏建议,让戏剧为城市添加一份不动产。王钰认为,戏剧不动产既指留给院团的优质长演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特质。乐山应扎根本土文脉与基层,就地取材、以小见大,从小而精做起,多创作本土文化特色、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
王珏认为,乐山无需一味追求建标准化剧场,可利用“演艺新空间”理念,将临江自然景观与城市历史主题结合,打造新的文旅打卡地;把美食文化嵌入街头小店,设计人间烟火气的沉浸式演出,同时激活市民艺术热情,使戏剧与城市文脉、风土人情融合,成为融入市民精神血脉的互动载体。她提出,希望固化这些演绎模式,与观众形成“到乐山看戏”的约定,打造成文旅新品牌,既做到文化惠民,也可激活戏剧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
据乐山市委宣传部统计,为期一个月的乐山展演月活动,涵盖23场活动,吸引约15000余人次参与,“追剧、评剧、周末到乐山观剧”成为了乐山文旅网络热搜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