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观察 冷润雨 牛萍
“通过养鱼验证污水处理的效果,实时进行生态监测。”近日,在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农化循环产业园的生态鱼池前,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HSE部部长李权正在向嘉宾们介绍废水处理成果。锦鲤、鲤鱼、白条等各色鱼儿欢快畅游,这是在福华化学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川观新闻看到的一幕。
变废为宝对资源“吃干榨尽”
“养的鱼经过专业机构检测,符合《绿色食品鱼》标准要求。”李权介绍,养鱼的水来自身后的污水处理厂,该企业对废水处理执行岷沱江流域标准,对总磷、氨氮等指标要求更高。经过一系列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工艺,原本被视为“污染之源”的化工废水实现了华丽转身。像这样处理后的水又被再次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实现闭环循环,“每年减少取水约300万吨。”
充满活力的鱼池,是福华垂直一体化循环产业链的生动体现。
“废弃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李权介绍,福华将氯、氢、磷、钠等元素视为“流动的生命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一次性消耗品,通过精心设计的产业链,这些元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闭路循环,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构建了垂直一体化循环产业链。
以草甘膦生产为例,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磷元素的母液,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膜处理技术突破了母液资源化利用的瓶颈,不仅高效回收了其中的磷元素,还副产磷酸氢二钠等化合物,实现氯和钠元素的循环利用,每年可创造超4亿元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从源头上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循环无处不在。李权介绍,聚焦制碱行业盐泥产量大、处置难、处置成本高的难题,该企业探索固废就近利用模式,形成制碱行业“盐泥烟气脱硫”无废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盐泥“固废”代替石灰石,变作脱硫工艺的“原材料”,100%参与脱硫。这样既能解决固废处理难题、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每年还能减少1.2万吨石灰石资源消耗。
数字赋能探索建“黑灯工厂”
走进氯碱DCS控制室,30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能源管理系统展示在数字大屏上,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看到离子膜烧碱装置的全流程。“系统投用后,综合能耗下降1.9kgce/t碱。”李权介绍,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异常自动预警,帮助管理人员快速锁定高耗能环节,集成能耗监控、能效优化与智能分析功能。
像这样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还运用在草甘膦等产品生产中。这些自动化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和风险。通过自动化改造,该企业削减了10个重大危险源,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400余人,有效提升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福华数字化展厅内,大屏中央的“全球经营地图”抓人眼球。从集团、产业群、销售业务大区,细分销售产品等维度展示公司的销售数据,为运营团队提供数据支撑。“以前,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销售订单时,公司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物流发货不准时,国内外仓库库存管理混乱,资金大量占用。”现场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订单信息、生产信息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降低了库存成本。
“我们要建‘黑灯’工厂。”福华化学副总经理吴伦飞说,即将新上马的作物保护项目,从合成、水解、结晶、分离、溶剂回收可实现全流程连续化生产,产品纯度将从95%提升至99%,物料消耗成本下降5%-10%,效率也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