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 赛龙舟②丨四川龙舟之乡欲擦亮“美丽小西湖”名片

2025-06-01 15:50: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乐山观察  高懿

端午时节,乐山市五通桥区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如约而至。

5月30日,龙舟文化展演 (章綦 摄)

67岁的竹根镇翻身村村民邹泽民是两支龙舟队的教练。从1985年开始参加五通桥龙舟会,从划手到鼓手再到教练,40年来无一缺席。他家里还藏着4条木制传统龙舟。

“我们去看人家,不如让人家看我们。所以就划龙舟了。”受五通桥龙舟文化的熏陶,20多年前,邹泽民先后自费以及和朋友合伙,定制了4条当地传统龙舟。后来,比赛统一使用了标准龙舟。他的龙舟就“赋闲”9年。

五通桥人为什么喜欢龙舟?

千年盐城坐拥岷江、涌斯江、茫溪河,曾经有数不清的船只运盐运煤来回穿梭,有丰富的码头文化和水上运动。清朝年间,五通桥就在举办龙舟会。乐山学者易志隆研究认为,五通桥龙舟会上接中国龙文化源头,下与五通桥盐业文化契合,是中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

当年的龙舟会,不仅是盐工和船工们的水上竞技,更要祈求镇江王爷李冰保佑盐船平安。五通桥文史研究者王中其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划龙舟由来已久。五通桥划龙舟的传统主要是纪念李冰,因为李冰治水煮盐给五通桥带来兴旺。”

清末的五通桥龙舟会

五通桥龙舟会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面恢复,80年代进入一波高潮,不断玩出新花样。1981年的端午节龙舟会,开启了造型龙舟的游江展示,神态各异的龙舟造型百花齐放,让大家津津乐道至今。1983年,五花八门的彩船开始在小西湖上巡游。1984年,艺术创作扩大到水上观景平台。造型龙舟、彩船争奇斗妍,成为一大特色,也体现了书画之乡的艺术底蕴。

五通桥龙舟竞技的代表性传承人朱璧皋回忆,除了竞速龙舟,龙舟拔河、龙舟接力、龙舟马拉松等花样翻新的项目,也成为另外一大特色。

上世纪80年代的造型龙舟

1988年,五通桥被命名为四川省“龙舟之乡”;1990年承办了全国第五届“屈原杯”龙舟赛;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通桥龙舟成为川派龙舟的代表。

观看龙舟比赛的市民张中军说,当年的龙舟会,正在上学的自己,有时逃课都要去凑热闹。除了龙舟竞速,还希望小西湖上能再现五通桥龙舟会的丰富多彩。

美丽小西湖少不了龙舟风景

“今年的龙舟活动,增加了‘龙舟夜游’观赏项目,还有龙舟号子等非遗互动展示。对于不少市民的想法,我们也会探讨是否恢复造型龙舟等内容,增强龙舟会的文化性、娱乐性,提高辨识度。”五通桥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伟表示。

杨伟的理解,龙舟文化是五通桥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是贯彻区里“工业强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三大战略的切口之一。

2001年龙舟会 (刘跃平 摄)

当下,五通桥欲擦亮“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3张名片。美丽小西湖上,自然少不了龙舟风景。

今年以来,五通桥一体推进“两街两厂两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宝庆街、花盐街的保护修缮有序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即将竣工;13件根书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中国麻辣烫发源地”授牌;创新打造“影视+美食+生态”旅游矩阵,“五一”期间成功出圈……

杨伟认为,龙舟文化不仅是传统,更是文脉。随着岷江相关航电枢纽工程的竣工投运,五通桥城区三条河流的水位将升高。作为龙舟之乡和游泳之乡,“文化+体育+旅游”的水文章会有更大篇章。水上运动、水上文旅的发展已经开始筹划,自然也包括龙舟文化的传承光大。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或将助推这个工业强区实现文旅“突围”。

5月31日,五通桥街头的龙舟文化展示点

“只要举办龙舟会,我都想参加。”邹泽民希望自己的那4条木船“老伙计”能再次赶上好时光,有机会再让人家看看。   (部分图片由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