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观察 高懿
2025年5月29日晚,“中国麻辣烫发源地”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揭牌。
“实至名归!牛华麻辣烫越来越好。”在五通桥区牛华镇,84岁的王大明开心地笑了。
起于盐场码头间
牛华镇又称牛华溪,2000多年前秦蜀郡太守李冰“平盐溉”,就是在这里。千年盐城五通桥的盐业生产在明清进入兴盛,清代嘉庆年间有诗曰:“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麻辣烫发源于牛华,与盐业密切相关。
近代的牛华溪盐场中,大量使用牛力提卤推车。繁重的体力活对牛的耗损很大,因此产生了大量以牛肉为食材的菜品。适应盐场、码头工人的需求,各种快餐小吃摊点应运而生。
上世纪初的牛华溪 (色伽兰 摄)
五通桥区文化馆在2021年关于“牛华麻辣烫”制作技艺的“非遗”申报中提到:清末,人们用竹签串起牛肉牛杂放到汤锅里食用,有工人开始往牛肉牛杂里拌入调料,也有往汤锅里加入卤料……这也是最早的牛华麻辣烫。
随着现代盐化工取代近代盐场,牛华麻辣烫仿佛“昙花一现”。麻辣烫的大放异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解决了温饱之忧的中国人,唤醒了美食文化的基因。
有恢复更有创新
率先“唤醒”牛华麻辣烫的,就是王大明。1986年,他在牛华镇摆起了路边摊。一个蜂窝煤炉子,一口大砂锅,开启了牛华麻辣烫的新篇章。
为什么选择了麻辣烫?王大明回忆,摊位离家有100多米,就想在家里完成食材的加工,同时烹制要方便。
王大明回忆麻辣江湖
曾经在牛华盐场从事卤肉加工的王定富老人指点,王大明用卤油打底,再加上简单的香料、牛油,熬制出汤锅。食材最初就是牛肉、郡肝、鸭肠和一些素菜。为了卫生,也为了方便,竹签重出江湖。王大明自己集中下料、煨在锅里,食客随取随吃,大受欢迎。
“刚开始的油碟、干碟是两个大碗,食客们‘打伙’蘸。”一年多以后,“大明麻辣烫”就升级开店了。
八婆麻辣烫现在成为知名取景点
1988年,绰号“八婆”的张永贵在自家小门店开起了“八婆麻辣烫”。不再是厨师集中下料、煨在锅里,而是食客围坐在火炉前自己烫食。这一改进,更有了亲朋聚餐的从容和热闹,大家吃得更欢了。
更具标志性的是,张永贵经过摸索,总结出汤锅熬制、食材腌制码料、蘸碟配制3道工序,3次入味,使牛华麻辣烫与重庆火锅彻底“分道扬镳”。因为入镜《舌尖上的中国》,八婆麻辣烫名声大振。
大明麻辣烫、八婆麻辣烫的“麻辣滚烫”,引来牛华乡亲们纷纷效仿,一座“麻辣烫小镇”很快有了雏形,这种美食很快流传开来,逐渐走向全国,还衍生出了其他流派。
上世纪末,徐崇智(前排右一)接受媒体采访
1997年,快退休的工程师徐崇智二次创业,“绿缘麻辣烫”开业。锅里底料、食材腌料、蘸碟配制的标准化,也是从绿缘开始大力推进,进一步发展到食材加工、配送、推广统一的现代餐饮模式,加速了牛华麻辣烫走向全国。如今绿缘的加盟店、合作店均已发展到100多家。
2015年,在乐山经营麻辣烫13年的周庆中回到发源地“返乡创业”。周记麻辣烫对锅底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以植物油主打鲜香,将传统牛油锅底改良成混合锅底,食材的加工、码料更加有特色,蘸碟也更加丰富、复合,迅速成为后起之秀。
牛华镇的周记麻辣烫起源店,同时可以容纳1000位客人就餐,节假日依然爆满。店长周虹伟笑着说:“我们最担心客人自己配制蘸碟,往往会影响体验。这对我们的品牌来说是致命的。”
新一代的传承使命
时光荏苒,这座麻辣烫小镇的店主们逐渐进入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味道复合厚重,形式豪放自然。
随着王大明20年前退出麻辣烫江湖颐养天年,大明麻辣烫已经成为传说。八婆麻辣烫、绿缘麻辣烫当家的都已经是第二代。周记麻辣烫的创始人周庆中也已经退居二线,但夫妻俩仍然保持着老习惯,每天6点过出门前往菜市场,看看各种食材的情况。
5家牛华麻辣烫品牌领奖
5月29日晚,“中国麻辣烫发源地”在五通桥揭牌后,八婆、绿缘、周记、嘉州飘香、摆神等5家牛华麻辣烫品牌的代表在掌声中走上领奖台。
八婆麻辣烫的二代掌门人张爱佳说:“现在‘发源地’的牌子拿到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牌子做实。”
20年前辞职回乡跟着父亲打拼的绿缘麻辣烫负责人徐园媛说:“绿缘一直把麻辣烫当作一种美食文化。守住老味道,创制新味道,‘发源地’这块招牌才会越来越亮。”
牛华镇获评“中国麻辣烫发源地”,美食街区也在打造中。夫妻店“叁壹捌麻辣烫”已经经营22年,老板黄丽琼也起了做大做强的心思。“就看女儿毕业后愿不愿意接班了……”
今年“五一”期间的牛华镇
作家龚静染的童年在五通桥度过,故乡的文史也是他潜心钻研的领域。“牛华溪是麻辣烫的发源地,也是五通桥大众饮食文化走得最远的。它甚至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审美,呼应了一个兴奋而焦灼时代的消费心理。麻辣的、滚烫的生活表象,通过一道美食就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和揭示,它的背后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