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乐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核两翼三区”为战略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

2023-12-21 10:08:26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中共乐山市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就以“一核两翼三区”为战略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聚焦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和全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实践定位,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一核两翼三区”为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乐山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核两翼三区”战略布局成势见效,城乡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县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城乡经济循环更加畅通,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基本形成。

二、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布局

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一核两翼三区”战略布局,引导不同区域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乐山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三)建好“一核”。坚持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乐山高新区一体发展,做强晶硅光伏、绿色化工、稀土新材料、钒钛钢、新型储能及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突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对外开放枢纽、区域消费中心等功能,推动要素资源聚集协同、城乡功能衔接互补,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同城化发展极核。

(四)联动“两翼”。以夹江县—峨眉山市和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为两翼,做强以核技术应用、新型建材和文旅康养、食品饮料为重点的工文旅融合示范带,做优以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形成与同城化发展极核功能互补、融合协调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五)打造“三区”。支持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发挥政策、资源、人文等独特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迎头赶上、竞相突破,推动三个区县整体建设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睦和谐的全省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三、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县城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让县城更有生机、更具活力。

(六)强化县城产业支撑。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市、区)和制造业先进县(市、区),争创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天府旅游名县,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方阵。完善园区标准化功能配套,提升产业项目承接能力,盘活带动周边闲置资源,因地因势推进“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产业数字赋能,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能力,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布局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县。持续开展质量强市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省级知识产权强企,建成全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

(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深化全省新时代“两个健康”示范市建设,大力推进民营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和“十百千”民营企业家战略性培养计划。落实好“建乐合作”“九乐合作”战略协议。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尊商重商发展环境。

(八)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坚持规划精描细绘、建设精雕细刻、管理精耕细作,建设宜居、韧性、智慧、海绵县城,建设一批美丽县城。全面开展县城城市“体检”,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消防等设施建设,及时消除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网安全隐患。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特色商业街区提升,支持县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推动“一老一小”等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加强县城停车场建设,优化路网结构,疏解县城通达空间。推进“口袋公园”、微绿地、文体设施建设,争创一批生态园林县城。优化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各县(市、区)实现快充站全覆盖,推进新建小区配套或预留充电桩。加强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力争每年创建5个精品村、50个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九)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片,力争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28万吨左右,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乐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综合效益,培育和推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建成120个县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健康养老、农事研学、体育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乐山样板”。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办好供销合作社,推进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片区冷链物流园区、县级物流中心、乡村商贸物流网点,推动农村物流共同配送和“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实施“百万强村”培育计划,推广“强村公司”模式,擦亮“两地仓”等协作品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到2027年全市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十)塑造乡村新风貌。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五清”行动,争创一批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接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确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以上。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占比达到85%以上。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实现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高标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监管和风貌提升,建设体现巴风蜀韵的嘉州新乡村。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十一)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兴业”工程,做强做大“乐山嘉嫂”“蜀嘉筑工”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12条措施,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到202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2:1左右。

(十二)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优化镇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镇村片区规划落实。加强中心镇建设,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力争培育创建10个以上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命名20个左右市级中心镇,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培育1至2个县域副中心。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持续开展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交通补短、环境整治、风貌改造、服务高效。

五、促进城乡要素协同配置

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十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逐步推动常住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持续做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精准扩面。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民放心进城。将各县(市、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重要绩效指标,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加大财政资金奖励力度。力争到202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十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加大撂荒地专项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对长期撂荒且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重点整治,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加强农耕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机化水平。以县域为单位分类清理闲置学校、村卫生室、办公场所、站所用房等资产,理顺权属关系,提升盘活利用质效。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规范开展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盘活利用工作,依法保障农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禁借流转之名违法违规圈占、买卖宅基地,不得违规搞合作建房。

(十五)完善乡村投融资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鼓励有意向的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做好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争取,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评审、优先入库,积极向上争取政府债券支持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功能,通过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对接,做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送码入户,‘码’上贷款”信贷直通专项活动。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实现大宗农作物、林业以及重要畜产品生产的保险政策全覆盖。加强监督管理,防范社会资本租赁农地风险。

(十六)激励人才入县下乡。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持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统筹管理使用县内专业技术人才,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加大结对帮扶干部人才统筹选派力度,有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发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和“蓝鹰工程”,培育一批农村家庭能人、乡村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传承人。

六、提升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水平

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

(十七)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道路、供水、供电、公共交通、信息、广播电视、防洪、生态环境等设施县域统筹,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完善县域“多规合一”衔接机制。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强化城乡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芦稿溪水库、白井干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县域内城乡水务一体化,确保农村供水水质与城市供水水质基本持平。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分级分类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力度,明确投入主体和建设标准。全面落实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管护主体、标准和责任,促进基础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

(十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提质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确保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帮扶。持续推进小凉山—乌蒙山片区教育振兴,深入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办好沐川、马边“乌蒙强基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和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健康示范县培育创建,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力争到2027年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达标,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4个。允许在县域内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医院布局及教师编制配置、医生编制定额。推进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收归县级直管,科学布局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单纯特困供养服务向综合养老服务转型。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加强基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网络建设。常态化开展“嘉里人关爱”——党建引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行动,动态台账管理帮扶“五类重点人员”。围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实施公益慈善项目,塑造“大爱乐山”慈善关爱品牌。

(十九)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嘉州”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擦亮“乐山味道”名片,提升美食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峨眉武术、夹江手工纸、川盐古道历史文化、小凉山彝族文化等资源,保护传承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红色文化。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七、促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二十)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广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设置职能相近的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强化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实施乡村“头雁”培养计划,整体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强化对“一肩挑”人员的管理监督。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提能力”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五社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推进基层事务公开,系统化常态化开展“小切口”专项整治,管住“微权力”、惩治“微腐败”。

(二十一)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六无”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基层资源,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侵害老人妇女儿童权益、电信网络诈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普法工作,常态化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体制机制,推广村(社区)“积分制”管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树立文明新风。

(二十二)推进县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强县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信号覆盖深度和广度。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防灾减灾、资源调度、生态治理及信息发布、民情收集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推行农村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智慧社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融合建设应用,加强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安全整治,综合提升基层安全保障能力。

八、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组织保障

坚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乐山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牵头统筹、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职能。强化市、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压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责任,推动部署落地落实。强化市级部门工作职责,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形成推进合力。发挥乐山新型智库和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提高决策服务水平。

(二十四)强化考核评估。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绩效评价,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健全督促检查和定期评估机制,根据实际优化调整政策举措。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二十五)广泛汇聚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重要职能作用,凝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鼓励国有企业以产业帮扶为重点,促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城乡融合发展领域集聚。引导商(协)会、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万企兴万村”等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