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龙舟竞技 唱不尽的龙船调

2020-08-16 11:10:40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日夜奔流,浩浩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造就的独特地貌赋予了乐山“江城”之称。三江支流奔腾不息,涌斯江、茫溪河在五通桥穿城而过,成为这座小城历史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五通桥凿出第一口盐井,让五通桥以盐兴城,缘结四海。花盐在船工号子和马帮铃声中,或顺着江水,或踏过桥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彼时,五通桥井盐产量居全省之冠,号称“川省第一场”。在繁华岁月中,以五通桥老桥为中心,两河口、花盐街一带逐渐发展成为盐业集散中心。各地盐商蜂拥而至,让五通桥成为五湖四海的文化汇聚地。

文化汇聚,兼收并蓄,五通桥的盐业文化应运而生,这其中就有龙舟会,亦是如今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五通桥龙舟竞技”的前身。

盐文化的遗珠

“五通桥划龙舟的习俗受荆楚吴越一带祭屈原龙舟的影响,但却有五通桥独特的风格。”说起五通桥的龙舟文化,其代表性传承人朱璧皋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告诉记者,据历史考证,五通桥划龙舟的习俗是由“湖广填四川”的客家移民传入五通桥,在与五通桥特有的山川形胜和发达的盐业生产相融合后,同桥字牌(贰柒拾)、西坝豆腐、“五通桥毛霉”等一起组成了五通桥独特的盐业文化。

作为井盐生产重镇,五通桥盐业的繁荣昌盛,让来自湖广、福建、江浙一带的客家移民大多成为盐商或盐业从业者。盐商聚集,商会组织自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五通桥因此会馆林立。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五通桥共有大小商会社团90余个,各类会馆川主庙共计55处。由各大商业行会和帮会组织的龙舟会应运而生,不仅吸引了附近码头的龙舟前来参加,还引得几十里外的乡民像赶庙会似的邀约亲朋好友前来观看。

《犍为县志》记载,“五月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仕女游江,舟多如鲫,其盛况冠于治域及沿江各场。”清同治五年,轩维礼曾在《峨眉山游记》中描述他五月五日于乐山观龙舟的盛况:“饭后登城楼,俯临肖公滩看龙舟竞渡,旗帜精鲜,人声与水声相呼应。舟之修短,不及两丈,广只有咫,而扬髻喷沫,捷如飞翔。亦此行之壮观,锦城所不见也。”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仍按习俗自发组织进行龙舟活动。

“五通桥龙舟会在新中国成立前由各大码头、帮会、商家、宗祠会馆集资举办,自1953年起改为政府主办,规模一年赛过一年,项目愈加丰富多彩。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乐山举办了多次全国乃至国际性龙舟赛,让包括龙舟竞速、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在内的五通桥特色龙舟文化声名远播,打破了大众对一般龙舟赛事的印象,也推动了五通桥龙舟竞技的发展。”朱璧皋回忆道。

老百姓的盛宴

朱璧皋告诉记者,五通桥划龙舟是一项全民运动,“以前,五通桥龙舟竞技没有所谓的职业选手,人人参与其中。

在五通桥市民张先生的回忆中,最近的一次龙舟会在2016年端午节前后,持续了一周。“我是土生土长的五通桥人,小时候年年看赛龙舟,每次都要提前到江边占位置,才能看到龙舟的英姿。后来龙舟会改为5年一届,时间虽然隔得久,但那种激动的心情不会减少。”

五通桥桥字牌(贰柒拾)传承人姚学云告诉记者,“‘五通桥龙舟竞技’和‘贰柒拾’一样,群众参与度很高,划船选手可以参与传统龙舟竞赛、龙舟马拉松竞速、龙舟拔河赛、单人渔舟速度竞赛、抢鸭子活动等,普通老百姓则可以在龙舟造型评比、彩船评比中挑大梁,当评委。”在他的记忆中,1981年,五通桥区农民用50多种蔬菜组装而成的“菜龙”、五通桥建筑瓷厂制作的瓷器龙,都因为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夺目,轰动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传统龙舟拔河、传统龙舟迎面接力等在内的花样翻新的龙舟竞赛项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规范化发展,有严密科学的准则,成为五通桥龙舟竞技的一大特色。“1989年,五通桥组织编写了传统龙舟拔河、传统龙舟迎面接力等比赛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标准上报国家体委,我也是当时的主编人之一。”朱璧皋告诉记者。

实战出精锐,作为五通桥龙舟队伍中的佼佼者,1984年,五通桥盐厂龙舟队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荣获男子队第三名;1985年,代表乐山市参加四川省首届“川江杯”龙舟赛,男、女队均荣列榜首。此外,该队代表四川省相继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至第七届“屈原杯”龙舟赛,同样名列前茅。

传承发展创新

作为一项融音乐、体育、舞蹈、戏剧、美术、文艺表演为一体,多种艺术形式交融、相辅相承的文化娱乐活动,五通桥龙舟竞技动静结合、水陆交替、昼夜相继,经过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基本特征。

从祭祀到娱人,从祈求国泰民安、诸事如意到弘扬齐心拼搏,团结奋进,五通桥龙舟竞技体现了地方文化变迁的规律和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五通桥具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文化品牌。

近年来,五通桥人赋予了赛龙舟新的时代内涵。龙舟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除传统的龙舟竞赛、抢鸭子外,新添了皮划艇表演,书画、摄影、花会展,龙舟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五通桥经济、文化成就,让经济、文化、体育,传统、现实、未来组成了一首雄壮的“龙舟交响曲”。1988年,五通桥区被评为四川省“龙舟之乡”;1982、1983年,五通桥龙舟会照片两度被《新体育》刊物选为封面;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对“五通桥龙舟文化节”中的“漂灯祈福”活动进行专题录播……

为了将龙舟竞技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做得更好,近年来,五通桥区先后成立了“五通桥区龙舟协会”和“五通桥区龙舟研究会”,搜集、整理、研究五通桥龙舟竞技的深刻内涵,全面系统、准确地对五通桥龙舟竞技的龙舟制作、造型工艺、独创的趣味龙舟竞技项目等给予有效保护。同时,在五通桥区中小学校广泛开设“五通桥龙舟竞技”课外兴趣班,在业余体校、游泳学校、水上运动学校增设“龙舟竞技”训练课程。朱璧皋告诉记者,他对传统的龙舟竞赛与现代市场融合依旧有所思虑,“希望有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筹集资金方式,让龙舟盛会一如既往成为五通桥盐文化的标志。”(记者 杨心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