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情变低 今年“双十二”你买了吗?

2021-12-14 10:57:07来源:三江都市报编辑:曾小清

作为临近岁末的最后一个购物节,上周末,“双十二”购物节如约而至。而今年的“双十二”显得有些“静悄悄”——平台满减优惠少,参与商家积极性不高,甚至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也在随之变低。“需求不大”“优惠不给力”似乎成为了今年“双十二”购物节的关键词。

声音

消费热情骤减

“回想上个月的‘双十一’,早在10月中下旬,各大电商平台就开始了第一波预售。11月1日凌晨,消费者们熬夜付完尾款,休整了10天,11月11日当天又再次进行购物,凑了好几波满减。”市民杜女士向记者表示,上个月有“双十一”,下个月有元旦大促,这让“双十二”购物节变得有些尴尬,既不能太优惠,又不能没有优惠。

杜女士称,刚刚过去的“双十二”最有诚意的满减,也只有跨店满减了,比如淘宝每满199元减25元,天猫每满200元减20元,但相比其它购物节的优惠还是不够给力。

不难看出,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在今年“双十二”骤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双十一”购物节长达一个多月的战役,已经覆盖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95后”杨先生今年没有参加“双十二”购物节的消费。“上个月的‘双十一’,刚花了1万多元,数码产品花了6000多元,服饰2000多元,球鞋4000多元,日常用品加起来也花了1000多元。”对他而言,无论是鞋帽服饰还是生活必需品都已经购置齐全,“双十二”期间没有再需要购买的。

商家

参与“双十二”力不从心

“‘双十二’这个时间节点并不乐观,平台也很难再挖掘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想要做出特色就更有压力了。”业内人士表示,进入10月份后,各平台商家就逐渐进入“双十一”的战斗状态,并且筹备“双十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敲定折扣、铺设宣发、销售发货,完成将近一个多月的“双十一”拉锯战之后,平台和各商家还要花时间复盘和调整,“双十二”的促销活动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据业内人士透露,每一个节日促销都有其特定的品类倾向,例如“38女王节”侧重女性消费,暑期大促侧重学生用品,“双十二”因其处于年末,倾向于快消和食品等等。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划分不甚清晰,品牌还是留下了一个每天都在打折,每次大促都会参与的印象。

此外,参加平台促销,商家不止“赔本赚吆喝”,有的更是成了跨店满减的“炮灰”。有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经验称,当凑不到满减金额的时候,可以选择十几二十块钱的商品凑单,付款的时候,满减金额会均匀分配到每件商品上,算下来价格会更低,然后再退掉凑单的便宜商品,而那些“凑单”的商品,实际上并未购买。

延伸阅读

网购如何避坑?慎选商家理性消费

针对各大平台购物节期间一些消费乱象,消费者应尽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的平台和卖家。购买前,可以通过实体店铺和电商平台等渠道了解产品的品牌、产地、性能和价格等情况。

此外,一定要理性消费。“全网最低”“全年最低价”“质量最好”“买了绝对不吃亏”已经成为直播带货行业的套话,消费者不要轻信这种绝对化用语。同时,消费者不要出于对主播个人的喜欢和崇拜而盲目消费,更不要被平台故意营造的商品短缺氛围所迷惑,冲动消费。

购物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直播时的广告宣传、承诺内容、购买记录、支付凭证和快递单号等信息,以备此后维权使用。如和商家协商不成,消费者要及时向消协等部门投诉或者到法院诉讼,避免错过诉讼时效。(祝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