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用心“插花” 精准“绣花”

2020-11-16 09:22:23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数字看成效

●近年来,峨眉山市投入各级扶贫资金6.7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72亿元。

●2018年底,峨眉山市30个乐山市列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

●2020年,预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0631.83元,相较2019年增长5.5%,相较2014年增长331.3%。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位于脱贫攻坚主战场之外的“插花式”扶贫地区。尽管县域经济较为发达,但2014年全市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33户、12461人。

迈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必须攻克“插花式贫困”。峨眉山市聚焦“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整合资源要素,实施扶贫专项,有效攻克“插花扶贫”难点、赌点,确保扶贫不留死角盲区,奔康不落一人一户。

双福镇村民采摘春茶 李举涛 摄

基础提升“补短板”

山乡旧貌换新颜

初冬的暖阳照进位于龙池镇的苦蒿坪水库,湖面泛起盈盈波光,与周边茂密的彩林构成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家住水库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淑娥热情地搬出板凳招呼记者一行在她家院坝坐坐。走进袁淑娥的家,50多平方米的小农房里,自来水、电炉、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68岁的袁淑娥身患多种慢性病,原本和老伴住在山上的老木头房里,天冷漏风、雨天漏雨,生活用水全靠肩挑。2017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两口花了不到1万元,在水库旁修起了新房子。“我们挑水吃了几十年,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用,方便得很!”细数如今的惬意生活,袁淑娥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我在家种菜,老伴就近打工挣钱,就这两项一年收入也有一万多元,虽然钱不多,但心里踏实。”

走出袁淑娥的家,举目可见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山路在山中蜿蜒盘旋,串联起苦蒿坪水库的好风光,也串起了龙池镇村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2018年建成的万金路,道路全长10.46公里,途经龙池镇4个村,开车只需10多分钟就能跑完全程。而在过去几十年间,这条曾经的碎石路却是村民们的忧心路。由于路面又窄又破,影响农产品运输,导致村里的天麻、黄连、海椒、番茄等品质优良的高山农产品遭遇“下山难”。“当真是‘天麻当萝卜吃’”。负责万金路项目建设的技术负责人胡克相在项目前期走访时不禁感叹。

2018年3月,作为峨眉山市重点民生工程,苦蒿坪片区旅游扶贫道路(万金路)开建,并于2019年8月建成通车。道路与国道G245线相接,不仅为村里的蔬菜、中药材、木材等出山搭建了“奔康路”,更为苦蒿坪片区的旅游发展搭建了“快车道”。

苦蒿坪村一组村民李玉材家里种了近10亩蔬菜、中药材,靠这两项一年收入就有10万元。谈到如今宽敞平顺的万金路,他喜不自禁:“现在货车到村里拉货很方便,省去路上颠簸,我再也不用骑1小时摩托车下山卖菜了。”

路修好了,客运小巴也即将开上苦蒿坪村。苦蒿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云彬告诉记者,村里申请的3台客运小巴即将开通,今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出行。

峨眉山市地处盆地到高山过渡地带,西北部、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生产生活设施等短板明显。针对两大贫困山区这一突出短板,峨眉山市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群众交通通行和生产生活条件,6年来累计实施各类道路建设500余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5万亩,先后帮助441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1851户贫困户居住环境进行了整治提升,新建蓄水池125座,铺设供水管道248.9公里,让91个村3380名贫困群众饮上了安全水,目前水、电、网、讯实现村村通。

龙池镇万亩高山蔬菜基地

产业扶贫“强造血”

增收致富有奔头

初冬,双福镇青春村归于平静,驱车行驶在茶山间,不时会看到村民三三两两埋头修整茶树和果树。“等到明年第一批春茶开采后,茶山又将热闹起来。”双福镇青春村党支部书记周建全说,每到茶果采收季节,茶山上进出的货车和前来品茶摘果的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峨眉山市规模最大的“茶果之乡”,茶叶和水果已成为双福村民脱贫奔康的“金叶子”、“金果果”。目前全镇李子产量达1500万公斤以上。销售旺季时,每天通过镇上的综合服务社销售的脆红李达2.5-5万公斤,产品直供广东、上海等地,并出口越南、缅甸。

位于西北部山区的双福镇是峨眉山市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全市30个乐山市列贫困村中,双福镇占据了15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7户、1817人。近年来,双福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年茶产业种植优势,在延伸链条、增收业态培育上持续发力,推动茶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茶产业基地6万余亩,种植水果2万余亩。与此同时,双福镇开展以“赏花、制茶、摘果”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峨眉山市及周边市民的“后花园”,常年接待10万人次。

产业选对头,小康有奔头。峨眉山市按照“因区施策引领因户施策”思路,引领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大产业带动大扶贫”——

政策引领精准“输血”。筹集产业扶持基金178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茶、蔬菜、中药材、藤椒等优特产业;为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1237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5391.9万元;现已发展“茶+果”、高山蔬菜、核桃、道地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种植7万亩。

龙头带动精准“造血”。在乐山市率先开展“百企联百村、百社带千户”工作,1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乐山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其市场、加工、资金、品牌等方面优势,通过“定租返包”“多方共盈”“抱团发展”等方式,形成了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全覆盖,为贫困户实现产业发展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支撑。

产业融合精准“活血”。依托各地旅游资源和万亩“茶+果”高效种植、万亩茶海、万亩李花、万亩苦笋基地,举办各类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文化节,一栋栋特色民宿点亮山村,让贫困群众背靠好风景吃上旅游饭。

双福镇整理打包脆红李 李举涛 摄

励志扶贫“增动力”

挺直腰板奔小康

“我用积分兑换了洗衣粉、肥皂和面,都是家里天天要用的,挣分来换划得着哩。”谈起镇上实施的“积分换物”活动,大为镇楠香村九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周品满意地说。

去年起,大为镇率先在峨眉山市开展“积分制管理”,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从产业发展、应知应会、环境卫生、主动作为、家庭和谐、志愿服务、扶志扶智7大类13个项中设置加减分考核项,以此激励贫困群众破除旧习、自力更生。

张周品一家曾笼罩在疾病的阴影之中。74岁的张周品患有心衰,老伴患有肺癌,离婚后和他同住的儿子也患有肾结石。2016年老伴去世后,张周品没有气馁,在扶贫政策帮扶下种植了8亩脆红李。去年,这8亩脆红李给张周品带来了一万多元收入。

“种脆红李给了我相当大的鼓励,现在镇上实行‘积分制’,种好了还有积分奖励,我一定要好好干。”年轻时在部队呆了6年,老张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凭借在产业发展、环境卫生上的积极表现,张周品今年上半年获得了24分积分,可兑换价值48元的生产生活用品。

“只有解决了等靠要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我们想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励大家用积分改变习惯、用勤劳改变生活。”据大为镇副镇长谢磊介绍,“积分制”管理实施以来,贫困户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发展积极性也更高了。今年上半年,全镇315户贫困户获得积分14334分,兑换奖励金额近3万元。在“积分”鼓励下,238户贫困户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享受产业奖补资金38.66万元。

战胜贫困,先要从精神上站起来。针对“插花”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差异明显等情况,峨眉山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宣传与教育并重、培训与帮扶并行,凝聚起一股励志向上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挺直腰板脱贫奔康。

围绕脱贫先进典型,持续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等主题系列宣讲活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连续三年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扶志扶智相结合发展增收产业,投入奖补资金781万元,有效激励全市6027户贫困户新发展种植业7045亩、养殖业12万余头。

依托“就业秘书”平台、266个就业信息员,精准落实岗位援助、全程网办等7大措施,对1126人次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利用公益性岗位,搭建“就业基地”“扶贫专线”“扶贫车间”,让3525名贫困对象实现就业增收。

心中有动力,身上有本事,脱贫有出路,贫困群众奔康路上更有底气!(记者 付小惠 张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