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石马:乐山首个以“脱贫奔康”为主题的村史馆

2020-08-30 10:39:18来源:乐山日报编辑:曾小清

初秋时节,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别有洞天。莲蓬挺立、碧翠环绕,全市首个以“脱贫奔康”为主题的村史馆——石马村脱贫奔康村史馆伫立在村委会旧址,与半亩荷塘毗邻而居。

“脱贫奔康村史馆建成以来,已陆续接待了近十批客人参观学习。”近日,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支部书记周兰告诉记者,到石马村“脱贫奔康村史馆”参观学习,既可以了解石马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寻找乡村的“根”,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脱贫攻坚的关心关爱。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年初,结对帮扶石马村的乐山日报社与井研县周坡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脱贫攻坚联席会商议确定,为充分展示石马村5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果,由乐山日报社筹措资金、设计制作,综合利用石马村村委会旧址院坝,将其改建为石马村脱贫奔康村史馆。

在这里,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似乎都会说话,讲述着石马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是告别贫困、记住变迁的历史见证,进一步激励石马村励精图治、再创佳绩。

承载乡村记忆

“石马者,汉置井研之村名也。东临清泉,西接友盟,北衔狮子,南毗大河,扼嘉州北上之要冲,踞眉州南下之屏障……”

——摘自《石马脱贫赋》

来到石马村脱贫奔康村史馆,室外展厅左侧伫立的展示栏上,《石马脱贫赋》大气磅礴,引人驻足欣赏。这首赋是乐山日报社机关党委书记、曾任石马村第一书记王京川撰写,帮扶石马村5年时间,他对石马的古往今来如数家珍。

“拂柳西来石马山,旌旗随拥入云端。千岩曲曲梯频转,四塞重重岫可看。”

“羁勒不到处,临崖时欲奔。追风倘相借,骑汝蹑天根。”

室外展区的墙壁上,依次展示着古代文人在石马留下的墨宝。

村史馆门口文化墙上的石马村脱贫攻坚大事记,浓缩石马村脱贫攻坚号角吹响5年来的大事要事,脱贫奔康艰辛历程历历在目。

进入室内展区,三个主题跃然在前:“石马村名人堂”、“脱贫攻坚成果展”和“农耕文化展”。

“石马村名人堂”,展示从石马走出去的乡贤事迹名录,激励石马人励精图治、再创佳绩。

“农耕文化展”,带着泥土气息的犁耙、斗笠、斗腔、木犁、风簸、围皮……一件件历史记忆中的农耕用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乡村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脱贫奔康成果展”,通过149张图片、几千字的文字,全面展示石马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新村巨变、堡垒提升、产业发展、爱心扶贫、新风新貌,传承“幸福是一代一代奋斗出来的”的精神,展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村史馆的文化衍生品“一册一片”更有看点:一本乐山日报社帮扶石马村的画册《脱贫奔康马不停蹄》、一部脱贫攻坚电视专题片《砥砺前行石马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村民谈变化、感党恩,全面展现石马村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马村五组贫困户徐苹的女儿雷佳欣,是石马村123户贫困户中考上的第一个研究生。她和父母一起亮相专题片,雷佳欣激动地说:“我母亲患上帕金森综合征,前几年去华西医院动手术,几十万的手术费因为享受了帮扶政策,减缓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石马村建脱贫奔康村史馆,得到了全村老百姓无条件的大力支持。”周兰说,“每一件捐赠的物品上面都刻上捐赠村民的姓名”。

70多岁的村民龙德康主动捐赠了两台风簸,他说:“建村史馆这个事搞得好,村史馆就是一个村的历史,是一个村的文化传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农耕文化决不能丢!”早些年当过木匠、石匠、烤酒匠的龙德康,主动提出把烤酒的工具、石磨捐赠给村史馆,让大家既能参观,还能动手体验。

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吉端主动给村委会拿来一个秧盘,不善言辞的老袁说,“村上有用就拿去!”

承包村史馆改建的王华兴是石马村村民,他说:就算不赚一分钱,也要把这个活干好。

为什么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不管走多远,这里永远都是石马人的根。建脱贫奔康村史馆,是乡村的记忆、农耕的传承、故乡的情怀。

传承奋斗精神

2014年,石马村被明确为井研县1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48人。2015年7月30日,按市委组织部安排,乐山日报社结对帮扶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

王京川还记得第一次到石马村时,换了汽车换摩托车,走了一段泥巴路,才进了村。如今5年过去了,在驻村工作队和各级领导的大力帮扶下,全村新修了60多公里的硬化水泥路、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早已四通八达。昔日偏僻、贫穷的石马村,一跃成为省、市“四好村”,并入围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石马村的火红未来可期。

5年来,乐山日报社自筹现金、物资近6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帮助石马村实现全市首批整村脱贫,奠定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乐山日报社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6年度全省“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第一书记王京川荣获“2018四川杰出脱贫攻坚村官”称号。

“石马变化大,我来说两个。”驻村工作队的刘万明说,刚驻村时大家每天只能吃方便面,要吃口热饭只能到镇上吃,自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办起了“碧荷园”,每天都有热饭吃。不怕吃不到,就怕钱不够。现在镇上要开两、三百人的大会,都到石马村来开。

村支部副书记熊明辉说,村里的“碧荷园”每天都有客人,遇到周末、节假日有时候有50、60桌,现在村集体经济仅租金一项每年就收入8万多元。

旧村委会办公室改头换面,成为“脱贫奔康村史馆”;新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院坝与“碧荷园”连成一片,宽阔平坦的文化院坝成了附近几个村的文化中心,每天傍晚专程过来跳坝坝舞的村民都有好几十个。院坝外是一池荷塘,亭台林立,路灯、文化墙次第有序。

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院坝中间,最为壮观之一是奋起直追、栩栩如生的一匹石马,下面的“石马村”几个大字系乐山书法家蒋渝先生亲笔所书。另一侧是汉白玉打磨的“日晷”,座台上刻着“只争朝夕马蹄声疾”八个大字,这个“日晷”是王京川利用自己所在乐山一中高九四级一班同学的捐款,在河北保定定制打磨的成品,基座书法也是他约请高中同学父亲、乐山书法家喻富全创作。

奋起直追、只争朝夕,寓意石马村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探索出一条宜村、宜业、宜游、宜民的乡村振兴“石马路”。

从村委会院坝沿石梯上行一百余梯步,山顶豁然开朗,平坝四周种满了花草,坐在凉亭的木凳上,美丽新村映入眼帘,好一幅夏日荷花争艳图。

王京川介绍,下一步,随着石马村“走马观花”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准备把石马村作为乐山日报社小记者的一个研学基地。随着村史馆的兴建,游子们能更好地怀念,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我们就能把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记者 陈兴鑫 吴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