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脱贫摘帽:彝乡欢歌

2020-04-01 07:40:55来源:乐山日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马锐

曾经,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生态环境与复杂的地质构造、薄弱的基础条件并存,灿烂的民族文化与沿袭千年的陈规陋习交织,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和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发展“14475”五年总体思路、攻坚重点和路径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堡垒,凝心聚力、昼夜兼程、攻城拔寨、合力攻坚,谱写出一曲敢叫天地换新颜的时代壮歌。

如今,这里106个贫困村7751户27885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县摘帽“一低三有”全部达标,脱贫摘帽的历史性目标终于实现!

这里是峨边彝族自治县,一幅道路通达、民生幸福、精神文明、产业兴旺的彝乡欢歌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新生活·七彩田野

近日,记者行过蜿蜒平坦的产业道路,再次来到新林镇黄泥村千亩桃产业园。

眼下,花期虽然已经进入尾声,但不少桃树枝丫上依然盛开有桃花,春日暖阳下,粉色花瓣和嫩绿新叶随风轻摇,一幅生机盎然的世外桃源景象。

“咱们黄泥村不光有桃树,同时还发展有林下种植!”桃树下,黄泥村高山绿种养殖合作社经理鲁子曲提一边召集起村民下地种植白菜,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等这一季白菜收完了,我们的林下种植就准备改种中药材了,比种植蔬菜的利润更高、效益更好!”

2018年,黄泥村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建成千亩桃产业园,虽然项目前景不错,但还未正式达产,林下蔬菜、中药材套种就成了当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今,黄泥村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流转,曾经的农户变成了有稳定收入的工人,2019年,全村村民仅劳务收入一项就达150余万元,一个欣欣向荣的七彩田园新生活正悄然开启。

黄泥村的新生活只是峨边山河巨变的一个缩影。

山区农业成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丰富完善“2+3”体系,围绕“三河流域”建设3个百里产业带,建成农业产业园区15个,新建种养循环基地2.3万亩,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542元,增长到2019年预计的12201元,年均增长931.8元、增幅10.12%,131个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面脱“空”。

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把交通会战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交通总投资65.1亿元,建成县、乡、村道340.7公里、通组连户路818.6公里、产业路154公里,形成县乡村组户五级内联外畅交通大格局。同时,投入4958.73万元,解决6.54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投入约2.77亿元,完成52个村农村电网改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好房子强基本——坚持把改善彝区群众住房条件作为脱贫奔康首要保障,完成56个彝家新寨建设,建成彝家新寨住房3020户、惠及13590人,实施完成767户3491名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256户地灾避险搬迁、549户大中型库区移民避险解困住房建设,同步完成4014户农村非贫困户住房功能配套改造提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强力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建成28个产村相融、特色鲜明的彝家新寨聚居村落。

城乡面貌换新颜——大力实施“城乡建设六十亿工程”,重点推进县城“1234”建设计划,加快构建一个环城生态圈,打造两个山地郊野公园,丰富三条生态滨水景观带,畅通四个进出通道。推进“四特”创建,特色街区重点推进铜河路、滨河路景观建设,背峰山、乾池山地公园开工建设;特色乡镇重点建设国省干道沿线3个场镇;特色村庄重点建好“10+2”示范村。

回首来路,“绣花”功夫书写时代答卷;展望未来,彝乡儿女尽情欢歌。

新风尚·精神家园

行走在白杨乡瓦洛村的水泥路上,村道两旁的彝家新寨窗明几净,墙上绘制的倡导移风易俗的漫画和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瓦洛村一组村民汪洛史曲正在家中打扫卫生,看到有人来访,他现身说法,讲起曾经令人头痛的陈规陋习:遇到婚丧嫁娶,大伙都坐在地上摆酒席,为了追求“面子”,本来就生活困窘的主人家还得杀羊宰牛,结果是“喜丧一办一身债,劳苦一生为还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乡、村干部的开导和鼓励下,汪洛史曲一家按照“德古”倡议,节俭为儿子办婚事,婚宴的桌椅板凳由村上提供,而且不再杀猪宰羊,家里省下20余万元。

在峨边的群山峻岭、新村新寨、田间地头,欢快的广播声响彻四方,“双高”治理、脱贫典型、清洁卫生等内容传入彝家儿女心中。如今,三三两两村民围坐一团,吸着旱烟、听着广播,不时讨论几句,早已成为峨边乡间的一道新景。

讲自己的故事,说全县的变化,曝身边的陋习,唱家乡的美好,峨边19个乡镇139个村响起的幸福小喇叭,将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补好“脑子”激内力,打赢精神扶贫攻坚战。2017年以来,峨边把移风易俗作为摆脱精神贫困、助推物质和精神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

“三纲”破全局——先后制定《关于开展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行动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关于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行动的计划》,划出路线图,凝聚共同意志,列出任务清单,持续三年攻坚,推动社会深刻变革。

“三法”破难题——完善提升“德古工作法”,发挥“德古”在“双高”治理和移风易俗中的正面影响力;完善提升“亲情工作法”,简化工作流程,增强血肉联系;大力推行“三议”工作法,提高村级事务透明度,深化基层民主,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主人翁。三年来,培训德古350人次,德古调解纠纷485件,成功率达98%。

“三载体”育新风——实施思想先导、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三大工程,抓牢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保障,培育卫生文明、勤俭创业、尊法守约三大新风。开展感恩、法纪、习惯、风气、自尊五个教育,编制彝汉双语乡土教材,每年组织文化大篷车进村近百场次,开展环境治理和新风文明宣传3万人次,讲述脱贫励志故事131期,开展“感动峨边”人物评选和“五星家庭”推荐评选,隆重表扬奖励年度“脱贫致富之星”和“先富带后富之星”,感恩奋进和脱贫光荣厚植人心。

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一场场鼓舞人心的理论宣讲,一户户感人至深的“五星”评选,一幕幕激励人心的感动颁奖,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如今漫步于峨边的城市乡村,随处可以呼吸到文明新风的醇厚芬芳。小凉山腹地,一股移风易俗的时代新风吹得更劲。

新愿景·希望的大地

近段时间,位于杨河乡张加村三组的一块在建工地一派繁忙,这里正在建设一个养殖规模达30万只的大型养鸡场。

“一期项目已经完成道路和地基建设,项目预计明年6月完工。”张加村党支部书记邛莫那根说,该村虽然在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但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村民离实现持续稳定的小康尚有一段距离。为了更好地带动大家增收致富,2019年,经过多次上门推介,村里终于成功引进了一家专业养殖企业。

“养鸡场投产见效后,不仅村集体可以从利润中得到分红,还可同时带动约30名村民就近务工,预计人均务工年收入不低于2.4万元,村民也可自行投资入股以获得更多收益。”看着全村人一天天构建起来的致富新希望,邛莫那根的嘴角露出一丝喜悦。

在花香四溢的百亩玫瑰梯田里打卡拍照,在百亩桃林赏花品桃,在桃博园展厅了解桃文化,在大渡河水文化博览馆感受峨边水电文化,在亲子休闲运动所放松身心,在特色民宿品尝地方风味、感受彝家风情……不久的将来,位于沙坪镇河沟村,距离县城仅1公里路程的乾池公园,将以农旅文融合旅游景点的身份,向世人展示她的花香果甜,讲述绿色崛起的美妙故事。

攻城拔寨,汗水带来彝乡巨变,白驹过隙,脱贫摘帽硕果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的彝汉群众脚步不停。

推进县城做精做强——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拓展“一环一带六组团”城市发展空间,彰显“山水相映、景城一体、彝汉融合、宜居宜游”城市特色,增强县城配套承载力、经济竞争力、人口吸附力和辐射带动力。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城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6万人。

推进旅游做特做强——坚定“旅游兴县、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实施“旅游+”“文化+”“文旅+”,稳步推进交旅、城旅、文旅、农旅、商旅深度融合,确保黑竹沟开发建设重大突破,引领全域旅游裂变发展。力争通过2-3年努力,黑竹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达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

推进乡村富美同构——做活“三河流域”镇村发展布局和“三区三带”产业发展布局,打造 “六大片区”,促进乡村经济活力涌现;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动仗,强力推动“四大革命”,加快建设“三个百里产业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充满乡愁的活力村庄。力争通过2-3年努力,建成宜居乡村50个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紧盯产业转移和区域协同趋势,发展一批高精尖民营实体经济;突出种养循环、乡村旅游、农林加工等,培育一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突出市场需求和生产消费特点,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态。力争通过2-3年努力,GDP总量实现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7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500元和15590元。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苦过、累过、感动过、成功过的峨边干部群众,将再度扛起历史使命,站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不停步,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征程阔步前行。(记者 马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