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井研县图书馆“镇馆之宝”跟随古籍穿越历史

www.scol.com.cn (2019-04-14 09:10:58)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鲁倩文  

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文献通考》、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刻本《通志堂经解》、明崇祯五年陈仁锡刻本《潜确类书一百二十卷》……这些珍贵的古籍善本,都来自井研县图书馆。

井研县图书馆现存古籍8736册,包括经、史、子、集、丛部等明清时期珍贵古籍。其中,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文献通考》和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因其珍贵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选为“镇馆之宝”。

这些古籍能够保存至今,离不开一代代井研人的传承保护,为井研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井研县图书馆古籍室

一代代接力传承保护

“馆中大部分古籍,是辛亥元勋、井研人熊克武先生购买、收藏后捐赠的。”井研县图书馆副馆长彭铁英告诉记者,这批古籍曾因保存不善,破损、发霉、虫蛀鼠噬得非常严重,县图书馆于1984年首次对这批珍贵古籍进行了除尘、杀虫、清理、登记、编简目、修复工作,争抢时间把这批濒临损毁的古籍很好地抢救保存下来。

2008年,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开展,井研县图书馆开始了历时10年的古籍清理普查登记,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所编简目基础上,该县图书馆进行了版本鉴定,不仅发现大量珍贵古籍,也第一次揭开这批古籍在文献、文物和艺术上的巨大价值。其中以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文献通考》和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最为珍贵。

《文献通考》

刻印精良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彭铁英向记者介绍,《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由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耗时20余年写成,是一部记述从上古到南宋时期的典章制度的史书,书中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24门,对于考证当年的典章制度,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井研县图书馆藏本,为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司礼监刻本,采用大开本,刻印十分精良。

据了解,司礼监是明朝特设的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在司礼监下设了专门的刻书出版及书籍管理机构,规模十分庞大,分工细密,人最多时有一千多人,其刻印的书籍,质量也十分精良,从这套《文献通考》即可见一斑。记者看到,馆藏的《文献通考》,版式宽大、行格疏朗、字体端庄,所用纸张为当时纸质堪属优良的白棉纸,虽历经500年岁月的沧桑,依然纸张洁白、字迹清晰。

后来,这套书被清乾隆年间闽中知名的藏书家郑杰收藏,郑杰专门在每一卷的卷首都盖上了自己多枚藏书印,包括“郑氏注韩居珍藏记”“郑杰之印”“君人杰字昌英”等,足见郑杰对此书的珍爱。清代光绪年间所作的藏书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收录了此版本丛书,称其为“版宽字大,写刻极工”。

《古文渊鉴》

康熙皇帝亲选并品评的文集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又名《渊鉴古文选》,集合了由清代康熙皇帝亲选的从春秋到宋末的多个朝代的文章。当时康熙认为,此前的文选基本都是集中于某朝、某代的文章,然而古今文章源远流长,怎可局限于一朝一代?于是他亲自进行选录,还逐篇品评,命徐乾学等人编注,选录了上起春秋、下至宋末的1324篇文章,分列为正集、别集和外集,刊刻成此书。

井研县图书馆藏本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内府刻五色(红、墨、黄、蓝、绿)套印本,共三十五册,保存较好。“该本版刻精美,天头为红、黄、蓝、绿四色批注。正文墨色,另正文也有红色圈点、断句。”彭铁英说,其中黄、绿、蓝色主要为前人诸家评语,康熙御批及当朝诸臣的注释则用红色。

《古文渊鉴》刊刻完成后,康熙皇帝对其十分喜爱,“常备案头,以备温习”,并要求官员认真学习。在丛书每卷前,还有康熙所作的《御制古文渊鉴序》,序末钤有康熙“稽右古文之章”及“体元主人”红宝玺各一枚。“这套丛书雕镌、套色、刷印皆极精工,书中五色至今依然鲜明艳丽,显示出清初内府多色套印技术的高水平。”彭铁英赞叹。

持续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走进井研县图书馆古籍室,记者看到,所有的古籍都分门别类放置在樟木制作的特质书柜里。书柜里还放了防霉杀虫剂,同时古籍室安装了防火防盗设备,并建立健全了古籍进出库和人员的管理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古籍。

2018年6月,该馆对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文献通考》和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两种善本进行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

2018年12月,井研县图书馆古籍完成清理登记工作。除一种古籍因破损严重,暂无法登记外,共普查登记936条数据,8532册,初步鉴定出善本38种,其中明版本3种,清版本35种(清康熙版9种、清雍正版2种、清乾隆版24种)。彭铁英告诉记者,“普查登记工作完成后,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整理出版井研县图书馆古籍编目书籍,同时展开古籍修复工作,让我们的古籍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记者 鲁倩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