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前行 40年铺就百姓“健康路”

www.scol.com.cn (2018-12-12 09:21:01)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戴余乐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乐山市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206个(含村卫生室),是1978年的3.09倍;拥有医疗床位22390张,是1978年的2.13倍。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卫生机构均得到不同程度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焕发着勃勃生机。

关键词:从无到有

医疗实力显著提升

“我刚来市人民医院时,医院只有普外、普内、妇科、传染科、儿科5个临床科室,病床还不到200张。”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玉容回忆她刚上班的情景时说。

孙玉容196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之后一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回忆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孙玉容感叹地说,“那时的工作环境不如现在,我们只能靠着一副听诊器、一支叩诊锤积累着临床经验,靠一支蘸水笔书写着疑难病例,很多疾病医生只能凭经验诊断。再加上病房、手术、消毒管理等薄弱,患者住院治疗环境差,术后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整体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乐山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卫生事业在区域规划、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用工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医疗卫生硬件和软件条件逐步提升,乐山中医事业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基本停顿、萎缩状态中挣脱出来,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医疗机构进一步实施规范化、法制化,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实行“执业许可证”制度,医疗机构分等定级,医护人员注册上岗。同时,全市还兴建和改建了一批重点专科医疗机构,完成了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红十字会医院(现市中区人民医院)、市中心血站等机构的修葺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和部分县医院的临床科室进一步细化,逐渐完成专业分工。

“我刚入职时,全市高级职称医生寥寥无几,本科生都特别少。”孙玉容说。如今,市人民医院高级职称有177人、中级职称400人,博士硕士188人。拥有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平板血管造影X线机(DSA)、64排128层CT机、1.5T核磁共振(MRI)、直线加速器(LA)、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全飞秒近视激光治疗系统、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等医疗设备1800余台(套)。

40年来,通过国家、省和乐山人不懈努力,乐山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乐山市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运行,医疗质控体系日益健全。建设县级医院重点专科项目21个。省级数字化医院建成率: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分别达100%和77%,远程诊疗工作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45%。大力促进社会办医,新建成民营二级专科医院3家、医养结合机构13家,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600余张,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深化医改

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以前,最怕的就是看病,身体不舒服也只能自己忍一下,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但现在,看病不仅可以先诊疗后付费,90%以上的医疗费用还能报销,自己根本出不了多少钱。”家住市中区临江镇的周大爷今年80岁,患高血压、糖尿病30多年了,说起现在的医疗医保,他竖起了大拇指。

让更多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也是乐山深化医改的方向。

实施“新农合”——

从2002年10月,中央提出“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9年,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乐山市始终把提高新农合参合率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目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城乡居民。

2017年,根据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四川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启动了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民政救助等相互配套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同时,还实行了“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院设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绿色通道”“一站式”结算窗口,实现合规住院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个人自付费用。其余部分由各保险、救助、基金经办管理机构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确保救治对象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待遇。

药品“零加成”——

2015年,乐山21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累计减轻患者费用负担1.4亿余元。2016年,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00%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并执行新的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自此打破了“以药补医”模式的弊端,为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不平等,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迈出关键一步。

之后,全市公立医院还实行了药品采购“两票制”,全部实现上网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保改革稳步推进,120个疾病实行单病种收费,群众医药费用进一步降低,有效破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关键词:全面覆盖

补齐短板提升基层能力

只有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回溯改革开放历程,基层医疗一直是乐山医疗服务的“短板”,基层百姓看病难、住院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突出。为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改工作,实现全民健康覆盖,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加均衡,2016年,全市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430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9.8%,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小病不出社区”的概念已逐渐落地生根。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更加均衡。

“我老伴早年因脑梗瘫痪后一直卧病在床,过去她身体只要稍微出现异常,就必须送往上级医院检查,这让我们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都很大。但自从和文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后,老伴看病就不用愁了。”家住沙湾区文豪社区的林大爷说,每个月签约医生都会定期上门为他的老伴进行检查、按摩。“我们只要有健康问题,随时都可以打电话咨询。如果电话里不能解决,医生则会上门服务,他们就是我们的健康后盾。”林大爷对家庭医生的服务赞不绝口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能成为林大爷看病首选,还得益于“足不出户便能看名医”。

2016年,我市积极探索医联体建设,市中区4个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分别与1所乡镇卫生院结成医联体,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同时,各上级医院还定期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协助管理、教学、查房等,以提高其诊疗水平。并全面启动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工作,鼓励副高职称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到民营医院和边远地区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同时,加强远程诊疗服务能力建设,成功将“家庭医生”与“线上医疗”结合,让基层百姓不用出“远门”即可轻松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基本形成了由乐山市级医院牵头,各县(市、区)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参与的远程医疗合作。乐山市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基层医院需求,提供同等质量的远程诊疗,降低患者异地就医产生的费用过高和报销比例较低等问题;同时,通过远程超声、远程影像等平台,各成员单位同一检查在科学的时间段内实现结果互认,提高诊断率,打破就诊信息壁垒,切实做到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乐山不断探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构建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健康乐山”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保驾护航。(记者 戴余乐)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