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脱贫攻坚大冲刺 产业扶贫结硕果

www.scol.com.cn (2018-08-20 11:03:1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若辰记者 叶海燕  

四川在线乐山讯(记者 叶海燕) 在犍为县纪家乡鱼石村的稻田里,金黄的稻谷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仔细一瞧,水田里还有不少鱼儿游来游去。纪家乡的党委书记蔺远珍望着水田眼中满是期待,“再过三个月,鱼儿长大了,卖个好价钱,又为村里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

鱼石村地处丘陵地带,农户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收入微薄,村里有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怎样突破传统种养殖业的局限?鱼石村找到了建立稻鱼果示范基地的新路子。

稻鱼果示范基地

据了解,稻鱼果示范基地是集水稻种植、优质有机淡水鱼养殖、核桃种植综合种养基地,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实现空中、水上、水下立体发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实现田地最大经济增值。

“今年5月,我们给村里的贫困户和村民赠送了鱼苗9600多斤,通过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把稻鱼养殖和稻谷种植结合起来,带动贫困户和村里的老百姓致富增收。”据鱼石村村支部书记马伯文介绍,稻鱼加上水稻的收成,一年下来,一亩的产值能够达到2500元,比传统种植业亩产增收600元。

村民吴志远喜欢时不时到自家的稻鱼果基地转悠几圈,看看自家的稻鱼和核桃。“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长期吃药,2014年被列入贫困帮扶对象。在乡政府和村上的帮助下,现在家里有了4亩地的稻鱼,3亩地的核桃,还养了60多只家禽,今年也正式脱贫了。”吴志远说道。

豪猪养殖

距离鱼石村不远的长沙村,村民正期盼着今年养殖的豪猪快快长大。

去年10月,长沙村利用60万的产业扶贫项目,采取村委会+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产业园新建豪猪特种养殖基地。养殖场地占地2亩,其中圈舍800㎡,可饲养800多头豪猪。

为什么要养豪猪?长沙村村支部负责人李吉海回答了记者的疑问。“养殖豪猪对基础设施要求、饲养管理方式都很简单,它的肉、油、脏器、箭刺等均可入药,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还能解决当地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养殖基地工作的袁邦秀是长沙村的村民,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家里娃娃还小,在养殖基地打工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同时还能照顾家里。虽然豪猪要到明年3月见收益,但今年年底,养殖基地还是有1000元左右的提前分红。”

今年,纪家乡的鱼石村和长沙村都将迎来脱贫摘帽,为激发起贫困户们靠双手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纪家乡的党委书记蔺远珍制定了一套奖励机制。“扶贫资金要用于发展产业,我们不鼓励直接送钱送物。首先,贫困家庭有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按照年收入的5%发放奖励;在发展产业方面,养猪一头补助400元,稻田养鱼一亩地补助鱼饲料300元。”

与纪家乡接壤的玉屏乡,也是犍为县典型的农业乡。该乡的响滩村,因响滩河流经而得名,响滩河村里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该村抓住这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采摘小米椒

响滩河的生态产业园绿油油的一片,辣椒树上结出红彤彤的的小米椒,几名村民在拿着竹篓把辣椒摘进筐里。“去年8月打造生态产业园,面积达70亩,上半年种小米椒、凤凰李,下半年种榨菜,这样一年都有收益。今年上半年小米椒已采摘了1万5千斤,产值达6.4万元。”产业园的打造,还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玉屏乡党委书记彭剑平介绍道,正在产业园劳作的村民全都是该村的贫困户,一天有7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有3000—4000元

除了生态产业园,响滩村还发展蚕桑产业300亩,目前已经完成了100亩桑树的种植。项目建成投产后,每亩每季可养蚕1张,产茧约40公斤,一年可最少重复养殖4季即产茧约160公斤,收购价按当前市场价48元/公斤测算,每亩年产值约7680元。

响滩村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采用“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按照“保底收益+分红”的形式,发展生态产业园、蚕桑产业园等,获取利润后,按照贫困户50%的股份比例进行利润分配。

据了解,犍为县属“插花式”扶贫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713户29235人,市、县列贫困村54个,2014年至2017年已脱贫7951户21954人,退出市、县列贫困村27个,2018年拟脱贫2762户7281人,退出市列贫困村6个。

今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犍为县紧扣“产业发展年”的工作主题,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找准增收产业和致富路径。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落实564.3万元帮扶2160户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5万余只(头)、种植柑橘等果木600余亩;聚力村集体经济“脱空”,在贫困村开展资产收益扶贫,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或龙头企业,按照不低于8%的标准获得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