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沐川县脱贫攻坚之产业崛起

www.scol.com.cn  (2018-07-20 09:45:55)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杨心平 甘国江 鲁倩文  

在摆脱贫困的时代征程中,沐川县逐步探索破解产业经济有没有、好不好、可持续的重大命题。产业崛起,为县域脱贫攻坚、致富奔康提供了关键支撑,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骨干项目

——首要解决“有没有”

屋里屋外,家里家外,“新官上任”的沐川县沐溪镇茨湾村四组组长袁成容忙且欢乐着。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在2016年成功脱了贫,更好的日子才刚刚开头。

“帮扶我们家的干部介绍孩子爸外出务工,每月工资4700元。我在家种了8亩李子、6亩黄白姜,今年收入8000多元;还有承包地里的林竹、村上的公益岗位,还可以在周边灵活务工……每月现金收入1200元至1300元没问题。”小青瓦房子整洁漂亮,公路通到屋门口,家庭收入有保障,两个孩子就业读书都已妥妥的……欢喜的事儿一件又一件,满满的幸福洋溢在袁成容的眼角眉梢。

“手中有粮,心头不慌。”突出产业扶贫关键,袁成容是沐川5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伊始,沐川43个省定贫困村产业基础脆弱、产业发育程度低,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及应对市场、自然、技术等风险能力弱,产业扶贫怎么扶?

从解决“有没有”破题。“村有主导产业、户有骨干项目、人有一技之长”目标引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产业融合”统筹兼顾,产业扶贫8年趟出新天地——

有承载基地。“五业六带百基地”产业布局特色鲜明,“三山三河”产业带纵横阡陌,沐川初步构建起以100万亩林竹、50万亩经果林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全县建成53万亩经果林及笋用林基地、畜禽出栏480万头(只),培育形成林竹、茶叶、生态养殖、果蔬、中药材5大主导产业,建成五指山、五马坪、天马山、马边河、沐溪河、龙溪河等6大脱贫奔康产业带,建成集中连片基地328个,其中种植业基地303个(100亩—299亩72个、300亩—499亩40个、500亩—999亩51个、1000亩以上140个)、养殖业基地25个,成为脱贫奔康的坚实支撑。

有终端产品。农产品最大程度就地加工转化,从田间直达餐桌。全县形成茶叶、猕猴桃、魔芋、竹笋等农产品加工能力13.5万吨、制浆造纸能力38万吨、生猪屠宰能力10万头、贮藏能力2.1万吨、烘干能力0.31万吨,将更多增值留在当地。搭载互联网,沐川县电商孵化基地、“绿购”沐川农产品销售平台,200个村淘、京东、易田等电商站点,乡镇、村级100%全覆盖的电商,为生态农产品插上飞翔的翅膀,琳琅满目的山货走出深闺走向四方。

有农户增收。培育形成林竹主导产业村7个、茶叶主导产业村16个、猕猴桃主导产业村5个、水果主导产业村4个、蔬菜主导产业村4个、休闲观光主导产业村6个,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户户有骨干项目。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增收3800万元,人均2460元,实现贫困户增收从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倍多。

向全产业链要收益

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联结夯实“好不好”

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生产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生产方式捉襟见肘。产业扶贫,沐川县由破解“有没有”大踏步迈向“好不好”。

“好不好”谁说了算?买方说了算,市场说了算。以此追溯,培育并保有适销对路的产业产品,确保农户稳定增收,才算拥有脱贫致富的定海神针。

买方市场与消费升级的现状是清醒而残酷的。向全产业链要收益,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便是暗藏的产业逻辑。

由是,沐川县创新机制,突出利益联结这个核心,探路产业扶贫新模式,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带动,一批贫困村主导产业快速形成,多向度打通产业链价值链空间——

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红”利益联接机制,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统一选择产业项目、统一经营管理。全县已有2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经营权入股4200亩,入股农户422户。

股份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统一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统一经营管理,贫困户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非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现金方式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1家农业企业和4家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租赁土地2800亩,兴建养殖圈舍4000平方米,发展茶叶、猕猴桃、蔬菜、畜禽等产业。入股农户817户,其中贫困户685户,持有股本金1350万元。

农业订单。大部分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订单模式发展产业,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7家农业企业、15家合作社以订单方式发展茶叶、猕猴桃、林下养殖、蔬菜、魔芋等特色产业,其中“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5家、“合作社+农户+订单”11家、“企业+农户+订单”2家,全县年订单鸡30余万只、名优茶鲜茶叶1.3万吨、猕猴桃5000吨、蔬菜7500万吨。

托管经营。对自身发展产业能力弱、缺资金、无技术、缺劳动力的贫困户,将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委托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建立固定收益的利益联接机制。1家农业企业和4家合作社为自身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采取养殖托管模式,贫困户将养殖扶贫项目交给企业和合作社统一饲养、统一销售,到期还本、固定收益。

资产收益。将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形成的资产实行股权量化,贫困户获得合作社股权,合作社赋予贫困户财产权。1家企业和2家合作社开启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财政支农资金共补助企业和合作社820万元,形成资产750万元,681.5万元资产量化给693户贫困户、68.5万元量化给236户非贫困户,企业和合作社为贫困户设置优先股,每年按量化股权额的1.5%-5%保底分配给贫困户,增加其财产性收益。

利益联结夯实组织化,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全产业链收益鼓起贫困群众和村民的腰包。沐川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323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82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4298元。

产业相融美美与共

——合纵连横“可持续”

云雾蒸腾,清凉世界。海拔1200米的沐川县建和乡李家山有机茶基地,1200多亩连片茶园一眼望不到边,茶陇间依稀可见采茶农人忙碌的身影。

67岁的杨昌银,从事茶业研究生产近30年,对每一片茶都充满深情。“高峰期有100多人在这里采茶,每天收入80元至200元不等。常年有40多人在这里务工。基地流转农民的承包地,每亩年租金350元,农民出租土地后在基地务工,月工资1300多元。”茶事日盛,杨昌银没有忘记初心,“沐川脱贫摘帽,每一个沐川人都责无旁贷。”杨昌银执掌的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700多户,其中贫困户140多户、年户均增收5000余元。

不仅如此,“政府+金融+企业+基地+农户”的一枝春产业扶贫模式,正在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非贫困村民持续增收。

投资100余万元,一枝春茶业在沐川县新凡乡小林村二组打造占地3440平方米的茶之旅项目,包括新建360平方米多功能室(茶文化陈列室、茶叶生产观光室)、实施2200平方米的环境整治(绿化、基地整治)、680平方米停车场、200平方米旅游厕所等。依托“茶马古道”节点,游客来此体验采茶、制茶过程,品特色茶汤,实地感受沐川茶文化变迁,品味千年茶道个中韵味。茶之旅项目直接带动小林村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茶增收,辐射带动全乡19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体量更大的老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永丰纸业,仅2017年就收购竹片128万吨,助农增收7.7亿元,沐川林农人均林竹收益近2000元。

永丰纸业、一枝春茶业等龙头企业牵引,带动全县农民栽竹造林。眼下,沐川已形成160万亩林竹、22万亩茶叶基地,“绿色明珠”“天然氧吧”美名远播。绿色天然打底,农耕文化为魂,沐川全域打造“生态康养旅居地”,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3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3万多人、1.8万名农民进入旅游业,201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2.27亿元。

三次产业,跨界牵手。产业相融,美美与共。(记者 杨心平 甘国江 鲁倩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