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乐山:借力人工智能 助力彝区脱贫

www.scol.com.cn  (2017-12-07 09:09:50)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方方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属于小凉山彝区。这里生活着约17万彝族群众,也有近千名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农技员奋战在彝区精准脱贫一线。而在乐山市对口帮扶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农村人口100%为彝族,这里常年有近80名来自乐山的援彝干部和医务人员、教师等技术人才。

虽然近年来推进彝汉双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偏远山区彝族群众仍普遍使用彝语,特别是纯彝族村落,很多群众习惯讲彝话,不少人不会讲汉语,有的甚至也听不懂汉语。这给彝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消除彝区脱贫交流“梗阻”,乐山市向人工智能借智借力,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全国首个彝语智能语音研究院,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为彝区发展扫除阻隔。

痛点:

下乡带翻译入户打手势

冯菁是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古井村“第一书记”。刚走马上任准备为脱贫攻坚大展拳脚的他,被现实弄得手足无措。

“村里群众绝大多数都讲彝语,不会说汉语。刚到村上那会儿,走村入户语言不通,与村民交谈,他们无法完全听懂汉语,要么干脆不理你,要么就是我和他们说汉语他们跟我讲彝语,大家各说各的,讲了半天也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只能干着急,有些性子急的群众甚至因为语言不通而发火,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冯菁说,“‘下乡带翻译,入户打手势’基本成了我的日常工作状态。镇上、村里会彝汉双语的干部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不可能天天陪着我进村入户,有时候工作根本没法开展。”

更让冯菁着急的是,语言不通给村里群众提升技能、发展产业带来阻碍。“村里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发展技能,急需职业技能培训。可我们请来的老师会彝汉双语的很少,不少关键的专业术语彝族群众根本不能理解,这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冯菁说,不仅如此,村里发展产业也面临着语言障碍,“古井村紧邻黑竹沟景区,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可外来的游客绝大多数都讲汉语,村民与游客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根本没法独自做好接待服务。”

亮点:

引进人工智能助力脱贫攻坚

为有效解决彝区脱贫攻坚中的这一“痛点”,乐山市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成立彝语智能语音研究院,从事彝语智能语音研究以及相关互译产品及服务研发。

“将人工智能引入脱贫攻坚,这是一次创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胡郁说,“研究院汇聚全国著名智能语音研究、彝语语言研究以及通信、软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教授等20余人,组成彝语智能语音研究专业研发团队。研究院设立彝语语音采集中心、彝语研究中心、彝语智能语音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等,实现机器能说会听还会翻译彝语汉语。”

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沙马拉毅告诉记者:“四川有300多万彝族群众,其中有近60万为深度贫困人口。将人工智能引入脱贫攻坚,将有利于实现汉族干部和彝族群众无障碍交流,解决长期困扰彝汉干部群众语言沟通难题,开辟了智力扶贫新思路。同时,这还有助于彝族群众,特别是彝族学生掌握各类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促进彝区发展。”

节点:

3个月攻坚有望取得初步成果

胡郁说,彝语智能语音研究院的成立,也为人工智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划定了时间表,“首先,我们将建立关于彝语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包括彝语的合成、彝语的识别、彝语的理解、彝汉互译等。我们计划用3个月时间进行攻坚,取得彝语言研究方面的初步成果。其次,我们将在第一阶段成果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产品服务,运用在呼叫中心、手机、车载、电视等平台以及教育、医疗、公检法工作等方面,打造便携式彝汉双语翻译机、彝汉口语识别助手、彝汉双语教育助手等,实现彝语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无缝对接。让人工智能帮助帮扶人员与贫困群众直接交流,提高帮扶成效;让即时翻译产品辅助教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彝区人才的培养。”

胡郁说,第三阶段,他们将积极打造彝语语音云服务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彝语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从乐山辐射大凉山地区和四川周边省份彝区,惠及全国900万名彝区群众和彝区工作者,实现彝族文化和文字的保护,让大家了解彝族,推动彝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融合。(记者 方方)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