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传承厚重文化 乐山地名背后故事多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1 09:29:53)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甘国江  

昨(10)日,记者从乐山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依据国家《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认证体系》和《关于切实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近日通过了乐山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省级验收,已报请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最后审核。

乐山高度重视这次地名普查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市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联络员工作制度,建立了地名普查组织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经过招投标确定了技术服务公司。

全市成立了13个市县地名普查专家组,逐级培训地名普查工作人员8123人,参与普查工作10000余人,在技术服务公司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于2016年5月完成各项基础性普查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此次地名普查中,全市共收集11大类地名调查目录177827条,经反复筛选确定有地名意义的地名57465条、经纬度57465组、多媒体57465条、历史地名1745条,与上一次普查相比新增地名2万余条。标准化处理地名76条、审音定字地名3条、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51条、地名标志登记表946份、标会工作图87幅、修测地名成果图87幅。

为了严把地名普查成果质量,确保普查成果材料完整、齐全和按期完成任务,从全市12个专家组中分别遴选一位对测绘、地名和人文地理熟悉的专家会同市级专家组共17人,组成市级核查小组,集中两个月时间,深入各区县展开核查工作。针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限期整改后,再进行逐一复核,最终完成地名成果9项,分别为:地名数据库数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图;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标准化处理统计表;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录、图、表;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这些地名故事,您都知道吗?

叮咚街

乐山城区府街旁,有一条历史文化深厚的街,名叫叮咚街,这条街的得名与一眼井有关,更与宋代名人黄庭坚有关。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黄庭坚乘船来到乐山。在高标山下的广福院内,黄庭坚看到一眼老井,静听美妙的滴水声,不觉诗兴大发,立即为这里取了一个雅致的名称,叫“方响洞”,并赋诗记其事。诗的题目《题丁东水》,内容是: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改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到了明代,地方志书上仍然称这眼井为方响洞,但民间更多称之为叮咚井或丁东井。到了清代,广福院前面的路已经形成为街道,人们称这条街为“叮咚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乐山县志》中的“府城图”,就将此街写作“叮咚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叮咚街高楼林立,叮咚井成为街道中的文物,1984年7月12日,乐山市(县级)政府将叮咚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在井旁设置了一个保护标志。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位于叮咚街中间的井,有碍于街面拓展和交通安全,人们将叮咚井迁向月咡塘旁,这项工程于1990年竣工。迁址离原址100米远,并在井上新建一方亭围罩,以利于保护。

铁牛门

铁牛门正式名称叫丽正门,是目前乐山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门之一,古时为乐山重要的水运集散门户。“丽”表示这座城楼华丽高雅,是嘉州人接待宾客的地方;“正”表示嘉州城门之正南,也是城门的起点。

由于当时这里经常涨大水,嘉州人铸造了两条铁牛,摆在丽正门外。两条铁牛镇水,成为了嘉州城的八景之一,但水患无情,洪水不断侵扰嘉州古城,将其中一条铁牛所在的地方冲垮,铁牛被洪水卷走。民间传说,这两条铁牛是一牡一牝,一条在陆地,一条在水下。

到了清乾隆年间,只剩下一条铁牛了。清道光年间,洪水又卷走了剩下的那条铁牛,剩下丽正门保存至今。

目前,丽正门保存完好,门卷通高11米、宽8米。门高5米、宽4米,老百姓仍然称呼其为铁牛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到乐山考察古建筑,都要到这里来,它是嘉州古城的代表性城门,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平羌小三峡

岷江从成都平原流向古嘉州的一段水域,被称为锦江、外江、府河。

其中,府河上的三峡,又称蜀江第一峡。在没有设郡县之前,这个峡叫熊耳峡,形容峡的外观像熊的耳朵。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蜀江第一峡属南安县境地,以县名冠之,称为“南安峡”。北周之后,南安县名消失,出现了平羌县,改称为“平羌峡”。唐代李白从平羌峡经过,留下了名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继李白之后,杜甫又在云阳给到嘉州任职的岑参写了一封信,并赋诗一首,诗名为《寄岑嘉州》:“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

清同治《嘉定府志》在介绍平羌三峡时指出:“锦江山北,上,犁头峡,中,飞蛾峡,下,平羌峡,李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杜甫诗‘外江三峡且相接’皆指此”。

犁头峡,是从成都到这里的第一峡,峡两岸丹崖翠壁,峡口窄弯,状似农夫耕田用的犁头。峡谷两侧水下石洞较多,盛产江团鱼,鱼肉肥嫩,无甲,味极鲜。民间称峡谷下面的石洞为“鱼窝”。离鱼窝不远的峡右岸,有天公山,临江壁立,刻有菩萨,有神龛,龛两侧有对联:“芙蓉关江,嘉阳风水”,民间称这里是观音岩。

飞蛾峡,又称背蛾峡。较犁头峡宽,两岸碧峰耸峙,江回山转,绮丽多姿。江右岸有大佛,又名涌佛山。保存着唐代尚未凿刻完的平羌大佛。

到了平羌峡,水平如镜,清幽迷离,恍若画境。峡右岸有狮子头、钓鱼台。传说当年李白离蜀之前,到这里垂钓过,后人为了纪念他,称此石为“李白钓鱼台”。

平羌三峡之尾,有锦江山和荔枝湾,是名人流寓和作诗文的地方。宋代,锦江山上有太白亭,以纪念李白在此创作《峨眉山月歌》。黄庭坚追随李白遗踪到了这里,亲自书写了李白的这首诗,还题写了太白亭的匾额。

张公桥

乐山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治理水患成为人们与大自然斗争的内容之一。带领老百姓治水的官吏,就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到了清代,出了一个治水官吏,他的名字叫张能鳞。

张能鳞是上川南道分守。上川南道是一种行政区划名称,下辖雅州府、宁远府、嘉定府,道署在嘉定府。

张能鳞在嘉州指挥治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重修牛头堰,二是重修竹公溪上的桥。

1662年,青衣江水涨,冲毁河堤良田,河中积沙石与河岸一样高,青衣江下游的3条堰渠全部被冲毁,方圆30里内依靠堰渠灌溉的农民没有水吃,庄稼颗粒无收。张能鳞在视察灾情时,认为修堰是当务之急。

涉及到经费,张能鳞带头筹款,从他的俸禄里面捐米百石。其他官员见张能鳞都捐了这么多,也纷纷跟着出捐。有了工钱和大米,苏稽上下立即动员起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堤堰修好。新的堰渠比原来流水量大,而且更牢固,可灌溉良田千亩。

得知修堰渠募捐的钱、粮没有用完,张能鳞又主持整治竹公溪,在竹公溪口汇入岷江的地方修了一座石拱桥。嘉州城里的老百姓将此桥称为“张公桥”。

子云山

子云山,位于犍为县城南10公里处,孝姑镇境内,耸立于岷江岸边,绵延近4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此山因西汉大儒扬雄(字子云)曾游学寓居而得名。

子云山全山由系列山峰簇拥而成,大小山峰共88座。弧形主峰座西向东,面江而立,海拔479.9米,登临子云山峰顶,孝姑古镇尽收眼底。山顶有3道长500米左右的山梁分别延往北、南、西北三方,成三角鼎立之势,四周全是朱红色的丹霞绝壁。

子云山因其险峻而被历代兵家和民间保安所重视。全山四周清代以来先后共筑有6道寨门用于保一方平安。子云山主峰的青龙嘴、白虎嘴和西北口各一道,现仅存微迹,其中青龙嘴还筑有300多米长的战壕一条。

子云山上建有子云亭、子云洞、子云城,形成了子云仙境和云亭晓烟,并最终成为犍为古时八景的一部分。至今在子云山观音岩江边的红岩上仍然留存着“云亭晓烟”刻字。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