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文化赶集 乡村吹来文艺风

http://www.scol.com.cn  (2016-07-31 13:40:03)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宋亚娟  

  签名售书、诗歌朗诵、文学交流、竹制工艺品展销……7月24日,伴随着午后一场突降的大雨,在市中区苏稽镇刘坝村一处宽敞的农家小院内,一场特别的文化赶集活动拉开帷幕。

  作为此次文化赶集活动的发起者,有着诗人、骑行爱好者等多重身份的李静忙碌在签名售书、接待来客现场。今年5月,一本名为《我问伶仃》的诗文集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在书中,梦想与爱情、青春与叛逆、行走与坚守相依相伴,牵出了一名“70后”女子艰难而快乐的人生足迹。它的作者李静,借助此次“文化赶集”,除了与读者分享诗歌,更想坦露自己与乡村的关系,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诗歌 “小众”里的烛光和温暖

  “有这样一种阅读/曼妙的照片舞/禅而定的文/在我暂时失鸣的喉间/徐徐地开成一朵/圣洁的莲/我从明月的远方来/从澄泽的湖畔来/氤氲着/跌撞着/找寻着”(《有这样一种阅读》)

  《我问伶仃》收录了李静1992年至2014年间断断续续创作的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心情日志共100篇(首),跨度时间22年,可以说是一个诗人的成长记录。全书分为五个篇章:“我问伶仃”、“漾漾芳华”、“诗意漂泊”、“城里城外”、“自由行走”,连接起作者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情感因子。

  曾将泰戈尔视作自己偶像的李静,在创作上亦有性情和温度。就《我问伶仃》这本书,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自谦如此评价:读李静的作品带给我心灵以洁净的遐想,她的才华和对人生深切的感悟,使她能够描绘出虽沉重却又多彩的世俗人生。李静的作品一如她的做人一样,雪白风清,不矫饰、不伪善,只有经过曲折的人生际遇和痛苦,才能直抒胸臆倾泻出这般才情飞扬的血性文字。

  10多年前,德阳人李静意外来到乐山,并从此告别候鸟式的旅居风格,在乐山扎下根来。在《我问伶仃》中,也有不少关于乐山的情感文字。7月16日晚7时,带着《我问伶仃》和对乐山的感动,李静走进中心城区独立书店“小屋里”,以书会友,分享了自己与书的故事,获得了书友们的点赞。

  7月24日,在苏稽农家小院举行的文化赶集活动上,来自乐山各地的书友们手捧《我问伶仃》,朗诵起了其中的精彩桥段。此情此景也让它的作者感动万分,李静说,尽管当下快餐文化盛行,但阻止不了文学对人心灵的渗透和影响。诗歌虽然是小众的,但只要它存在,就会慢慢影响更多的人,在诗歌中感受爱,获得烛光和温暖。

  众筹 “出版难”背景下的转身

  仅仅两个月时间,李静在众筹网上发出的众筹信息收到了货真价实的反馈,成功实现了《我问伶仃》的筹款预期。

  当下,众筹这种“互联网+”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对图书出版而言,特别是在出版难的背景下,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出路和办法。“原本并没有想到用众筹这样的方式出书,毕竟在乐山待了这么多年,见到很多作者都是自费出书。但由于我目前的生活状态,积蓄不多,每一笔开销都很谨慎。”李静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时候,她结识了微电影《回到乐山》剧组,对方正好在众筹拍电影。“对此我很触动,年轻人就是敢作敢为敢想,同样是文化的范畴,我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随后,李静在众筹网站搜索,发现各种出版类型的都有,诗歌、小说、绘本、旅行、摄影,反正人们想去完成的梦想,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实现。打定主意后,李静设计好文稿,并联系好了出版社,并在众筹网站通过了最终的审核。

  “端出来的菜,好不好吃,舍不舍得掏钱,还得读者说了算。”李静说,当她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众筹信息那天开始,就源源不断接收到温暖和感动。“其中最大的一笔2000多元,最小的一笔1元,无论金额大小,这都是对《我问伶仃》的肯定和鼓励。”最终,366人的众筹行动,让《我问伶仃》成功落地。

  文化赶集活动上,市作协副主席、女作家林雪儿在感触现场热闹的文学现象的同时,也对众筹“有话要说”。“的确,当前文学人都在面临一个出版难问题,有些优秀的作者出了好作品,在没有出版机构愿意伸来橄榄枝的情况下,只能自费出书,然而高昂的刊号费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众筹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为自费出版寻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林雪儿表示,众筹本身就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将作品一览无余地展现到读者面前,任其评判,实现了作者与读者间更近距离的交流。

  手工艺 乡村最美的风景

  一根竹筒劈成两半,一半盛上泥土培育多肉植物,一半或者燃上线香任檀香四下弥漫;粗大的竹节根须遒劲,稍稍打磨便成了竹筒或者烟灰缸;一个个精致小巧的水桶,或高或矮乖巧可爱;竹编的果篮,既可装花盆,亦可放水果……文化集市上,除了《我问伶仃》让书友们爱不释手,这些被乡下手艺人打磨、编扎的竹艺作品让大家连呼“好看”、“有意思”。

  3年前,李静放弃了城里安逸的生活,辞职“下乡”,在苏稽镇刘坝村一户农家租住了下来,亲手打造一个名为“陌上”的私家小院。经过3年的打造,“陌上”风格定型,丽江风格的装饰、田园的休闲环境,如今已经成为众多乐山文艺青年青睐的休闲场所。

  “在乡下除了写字,感受乡村的美好,我还学会了与大自然怎样相处。”李静说。用废旧的海报插图作为墙壁的装饰,在破烂的瓦罐里种上绿植或者苔藓……寻常的物件在李静的“折腾”下焕然一新,重现生机。而这种改变也影响到了她的邻居。

  在文化集市上忙碌的刘大爷正是李静的邻居。一年多来,通过李静设计,刘大爷把竹林里的竹子也“盘活”了。在文化集市上热卖的小水桶、竹篮、竹制花器都是刘大爷的杰作。不久前,一个来自广东的瑜伽教练通过“陌上”,专门到刘大爷家定制了几款竹制手工艺品,欣喜地带回了广东。

  “小水桶两三元,大果篮30元……”如此低廉的价格让城里来的一帮书友们一阵狂喜,纷纷掏钱下单。

  除了出版《我问伶仃》,李静最大的梦想就是深入田园,与乡村为伴。李静觉得,只有身在田园,回归大自然,将心灵交付给乡村,才有可能蓄积力量,鼓起奔向前方的勇气。而乡村,人们在坚守的同时,也要回馈,比如发掘竹林里的秘密,使之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器物,最终与人们实现交流和共处。

  受到“陌上”的感召,最近,已经有驴友打算紧靠“陌上”,成为李静的邻居。准备开私房菜馆的,设计竹器、铁器,开手工作坊的,静静的乡村,弥漫着春天的味道。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