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来自云端的人们生活蒸蒸日上

www.scol.com.cn  (2018-04-24 09:34:51)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詹姝睿 罗学锋  

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商业民俗街中央,矗立着一座雕塑,以云朵造型为底座,陡峭的山崖直耸向上,狭窄的步道紧贴着崖壁蜿蜒通向顶部的村寨,几位村民身背竹篓,正沿着峭壁弯腰前行。雕塑背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此地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胜利村商业民俗街上的“云端遗民”雕塑

这,正是曾经栖居大渡河大峡谷海拔1600多米的“悬崖村”的“云端遗民”们,300多年的生活真实缩影。

直到10多年前,在政策的帮助下,长期生活在山上的胜利村72户村民,相继集中搬迁到山下,在河谷坡地上建起移民新村,他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在“小凉山综合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实施中,胜利村投入资金310余万元进行了新村建设和风貌改造。当年,胜利村入选“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

2012年,“中国铁道兵博物馆”在这个小村里落成,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2014年,当地政府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精准扶贫。

2017年,胜利村人均纯收入14560元,村民们迈向小康之路。

……

如今,漫步胜利村,眼前是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曾经与世隔绝的“云端遗民”,正向我们讲述着崭新的生活故事……

村民住房、医疗、教育……

这里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保障

村民杨科友、王进琼夫妇的家是商业民俗街街口一栋两层楼的民居,底楼门面内正晾着一地新摘的老鹰茶,不时有游客来询问能否出售。

14年前举家下山后,政府出钱为他们买了宅基地,夫妻俩借钱修了房子。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杨科友在家门口就近务工,王进琼在山上种植老鹰茶、重楼,比起从前种土豆、红薯,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说起生活的变化,夫妇俩笑容满面:“家里经济状况好了,3个孩子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如今老大在乐山打工,老二在绵阳江油读大学,老三在乐山市计算机学校读高铁专业。”

街道另一端,68岁村民曾华枝正和邻居在门口晒太阳。

回想8年前,儿子患上尿毒症,住院一个星期就花了1万元,眼看家中积蓄难以为继,膝下还有尚未成年的孙子、孙女,曾华枝不知所措。

了解到曾华枝一家的困难后,当地政府将她家纳入了贫困户。在政策帮助下,儿子的透析费、药费大部分都可以报销,自己承担的部分很少。今年,老人最小的孙女刚考上高中,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金口河延风中学实验班。

儿子的治疗费用有了保障,孙女的学习无需操心,两个孙子也已成年在外面打工,如今的曾华枝老人,又可以安心晒太阳了。

村干部观光、历史、探险……

这里将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

村干部王勇早年曾远赴桂林做玉石批发生意。10多年前,为了家乡的发展,王勇放弃了在桂林的事业,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当村干部,2016年,他当选为胜利村村支书。

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勇深知,只有发展旅游才能让胜利村更上一层楼。而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熟悉,让他对胜利村的旅游如何发展有深刻的见解:

山下,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和民宿,留住游客。一年时间,胜利村开了5家农家乐、4家民宿。

山上,整理出400亩土地,发动全村人在陡坡上种桃树,打造了春可赏花、夏可采摘的绝处胜景。

山顶,早已被遗弃的古村落,在王勇看来正是“云端遗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村上正在引进投资,准备在山上建宾馆,在山顶建攀岩基地。

措施得力,效果明显。2017年,胜利村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村民人均旅游业收入达5800元。

乡镇干部产业、收入、移风易俗……

这里从硬件到软件都在全面升级

“2017年,胜利村人均纯收入14560元,今年预计达到16000元。”说起胜利村的增产增收,永和镇人大主席卢曦信心满满。

经过多年的生态农业发展,胜利村不仅成立了重楼、老鹰茶种植协会,产品不愁销路,还成功注册了“石帽瓦”老鹰茶、“道林”花椒等区域品牌商标,品牌价值日益凸显。

“硬件条件改善了,软件也要跟上。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卢曦说,目前胜利村正在探索社区化管理,将来还会像城市里的小区一样,成立业主委员会,专人负责物业管理;此外,从卫生保洁、公益劳动、上农民夜校等方面对村民进行积分管理,奖惩到位。

乡风正气树起来,精神风貌提起来,胜利村正以饱满的精神、优美的风貌,自信走向小康生活。(记者 詹姝睿 罗学锋)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