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掌故】乐山佛教文化史谈之宋代佛教

www.scol.com.cn  (2018-08-14 09:52:31)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  

宋取蜀,顺应巴蜀信佛之风,嘉州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峨眉山尤其显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藏、华严、中峰乾明、光相也”(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其“金铜普贤像”现存于万年寺,是1961年公布的乐山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佛教继续发展。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太尉王陵、朝请大夫王陟施资重建灵岩寺,并改名护国光林寺。

对宋代峨眉山佛教,我国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教育家、佛教文化学家周叔迦总结道:“其后屡加装饰,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汤用彤也说:“宋南渡以前,佛教重地首称五台、峨眉。五台承唐之旧,峨眉到宋时始盛。”由于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官吏庶民登峨眉山朝拜普贤之风已蔚然成风。影响延及后世,故法师释印光在《峨眉山志》中说:“峨眉从汉以来二千年,大小寺宇莫不崇奉普贤菩萨,四方信士礼敬普贤者,亦莫不指归峨眉。则此山为大士应化之地,更有何疑。”

太宗时,峨眉山出了位高僧茂真,是继晚唐慧通禅师之后对峨眉山佛教作出重大贡献的又一高僧。此外,曾到印度取经的继业三藏大师、峨眉人怀古和尚、嘉定人密印禅师、峨眉人别峰禅师等大德高僧辈出,名震朝野。

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凌云山重建了灵宝塔。凌云大佛则在宋仁宗时的1037至1059年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约在同一时期,重建了大像阁,并改名“天宁阁”。南宋晚期,凌云寺改名“报恩寺”。在乌尤山,则修建了乌尤寺。

北宋,凌云寺出了位高僧清素禅师,是宋代凌云寺最有名的住持。宋代嘉州名气较大的高僧还有祖觉和东汀和尚。

宋元之际,嘉定之战持续四十年之久,凌云、乌尤两山“因山为城”,山上的报恩寺、天宁阁、乌尤寺等俱毁。而峨眉山寺庙因战事较少,大多得已保全,为明代佛教的全面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夹江仍在开造佛教摩崖造像,现存的石缸银摩崖造像有造像13龛,佛像100余尊,主要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三世佛”“圣观音”等龛。其中,“西方三圣”龛主阿弥陀佛高2.6米,高肉髻,褒衣博带,双手当胸作定印,结跏趺坐;西侧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背壁刻十八罗汉像。“千手观音”龛属密宗造像,表明了夹江一地密宗承晚唐而继续发展。

五通桥区桥沟镇南有“小道士观摩崖造像”,其中紫竹观音实为小道士观摩崖造像中最精美造像,也是嘉州屈指可数的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唐长寿)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