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掌故】乐山佛教文化史谈之唐晚期佛教

www.scol.com.cn  (2018-07-31 08:16:09)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  

五台山僧澄观于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仍往峨眉,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峨眉山上,普贤造像已见于普贤寺、华严寺、中峰寺、延福院等各大寺庙,峨眉山普贤道场已经初具其形。澄观在此行之后注疏《普贤行愿品经》,以示其崇拜普贤的至诚之心。《酉阳杂俎·续集二》载: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倭国僧金刚三昧,蜀僧广升,峨眉人,与邑人约游峨眉,同雇一夫,负芨糗药。”日本僧人不远万里造访峨眉山,峨眉山地位上升,已然佛教名山了。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五月,唐武宗下令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空前的“会昌法难”使嘉州佛教遭遇了千年不遇的一场浩劫。嘉州佛寺毁灭殆尽,只剩一座凌云寺得已保留。

“会昌法难”后,嘉州佛教开始中兴,但其中心已转到峨眉仙山。释赞宁《宋高僧传》载:僧人行明“初历五台、峨眉,礼金色、银色二世界菩萨,皆随心应现。”峨眉山普贤(银色世界菩萨)与五台山文殊(金色世界菩萨)相提并论,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已有了一定的地位。

唐僖宗时,高僧慧通偕其妹慧续到嘉州,选中峨眉山为佛教中兴之地。清康熙《峨眉山志·卷三·寺观》载:“高僧慧通住锡(峨眉山),道闻朝廷,敕建永明华藏寺。又赐无缝衣、玉环、供器。”清康熙《峨眉山志》又载:后因受僖宗赏赐,“得闻朝廷,重兴六寺,以山象火,遂改三云二水压抑火星。”慧通收残起废,重建普贤寺等5座寺庙,并新建华藏寺。5寺各改名为“白水寺(普贤寺)、黑水寺(华藏寺)、归云阁(华严寺)、集云寺(中峰寺)、卧云寺(延福院)”,峨眉山佛教为之一新,从此成为嘉州佛教的中心。因此中兴功业,后人尊慧通为峨眉山“开山僧”“第一祖”。清康熙《峨眉山志》载:晚唐,著名高僧赵州和尚上峨眉山礼佛普贤道:“三界之高,禅定可入。西方之旷,一念而至。惟有普贤,法界无边”。据此,可以认为峨眉山普贤道场已完全确立。

同时,作为佛教名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吸引了各地佛教僧人。宋勾延庆《锦里耆旧传》载:(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三月,西域番僧满多三藏来游峨眉山,却归西国。”远在前蜀西方的番僧都不远万里来朝拜峨眉山,可见峨眉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影响。

乐山以峨眉山为中心的佛教中兴后,禅宗盛行,但密宗也在流传,禅、密并行而尊普贤,成为这一时期嘉州佛教的特点。夹江千佛岩、牛仙寺及市中区龙泓山、犍为神堂溪等地摩崖造像中出现大量的“千手观音”“药师佛”“毗沙门天王”等密宗造像,乌尤山开始尊崇“面然”观音,其“化为鬼王”之像,显然归属密教一派。(唐长寿)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