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沐川县脱贫攻坚之感恩奋进

www.scol.com.cn  (2018-07-30 08:29:08)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杨心平 甘国江 鲁倩文  

——来自沐川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四)

“在脱贫攻坚中凝聚力量,沐川迎来最好发展时期。干部担当有情怀,群众感恩知奋进,社会和谐有力量,区域发展真正切入绿色生态可持续,竹乡大地已然呈现勃勃生机!”回顾8年攻坚历程,沐川县委书记鲁力饱含深情。

累计减贫489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发生率由23.4%降至0.68%,全省15个脱贫攻坚摘帽工作先进县(市、区)之一……

8年来,沐川县乘着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东风,26万干部群众众志成城,4000多名扶贫干部夜以继日,绘就励志扶贫的“沐川答卷”,立志脱贫、感恩奋进的新风吹拂“中国竹子之乡”。

齐心修筑致富路伍奎 摄

贫困不光荣返贫是耻辱

——贫困群众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

沐川县建和乡庙坪村,熊发伦依旧每天起得很早。

天刚刚亮,一些早起的村民总会看到一辆满载长腿菇的三轮车出现在村头。熊发伦面带微笑,一边驾驶着三轮车缓缓驶出村子,一边和村民们打着招呼。有时驶向建和乡场镇,有时驶向沐川县城,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但在几年前,依旧早起的熊发伦却只能背上柴刀,利用早上这段时间到山上的林子里砍些竹子销售,然后便要急急忙忙赶回家照顾重病的父亲。

“2008年冬天,78岁的父亲生了重病,常年卧病在床,我也只能够待在家里尽孝。”熊发伦告诉记者,每年需要近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又无法外出务工,很快家里就负债累累,成了村里有名的“负翁”。

就在熊发伦对改变贫困感到无所适从之际,庙坪村“第一书记”唐权和帮扶干部王晓玲找上门来。

“听说你以前在外面务工时种过菌子,现在还记得如何种不?如果让你自己种,有没有信心?”

“记是记得,我也愿意种,但是没本钱咋干嘛。”熊发伦很为难。

“只要愿意干就好,其他的事情我们一起想办法。”几天之后,唐权和王晓玲找来了启动资金,并帮助联系峨眉山市一家知名菌种培育基地,让熊发伦前去免费学习取经。

很快,沐川的菌子市场多了一位卖长腿菇的中年男子,大家习惯称呼他“熊菌子”。现在,熊发伦的菌种基地每个月有500多公斤产量,为他带来2000多元收入。昔日的“负翁”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

“我还在屋后的山上建了苗圃,很快能够见效了。政策这么好,又有干部帮扶,只要肯干,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说起未来,熊发伦眼里闪着光,“脱贫只是最基本的,过上小康生活才是我的小目标!”

“熊菌子”干劲满满追求“小目标”的时候,沐川县新凡乡太和村村民彭国华刚刚卖完一批脆红李。

因为腿部受伤有残疾,彭国华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能在自家地里种点玉米土豆,一家人生活拮据,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乐山银监局、沐川县政协的帮扶干部引进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林下养殖业,彭国华成为股东之一,每年租金收入1000元。在帮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彭国华的5亩土地都种上了脆红李,每亩年收益2000多元。打理果园之余,他还在场镇上学会了五金电焊。

“以前就是破罐子破摔,混一天算一天。现在看到乡亲们脱贫的脱贫,致富的致富,我肯定也要抓住机会好好干,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再也不想过以前那种穷日子了。”彭国华精神抖擞。

如今的沐川,不但“熊菌子”、彭国华这样的贫困户有了自己的“小目标”,更多非贫困户也都摩拳擦掌,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要脱贫、不想贫、不返贫”的觉悟正将“等、靠、要”的病根击碎,“贫困不光荣、返贫是耻辱”成为主流新风尚。

帮扶是责任帮好是目标

——扶贫干部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我不一定能够让你们致富,但是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带领大家脱贫。”2015年8月,市公路路政管理支队国家Ⅰ类治超检测站峨眉站站长陈林泉下派沐川县凤村乡建国村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当天,这位汉子当着全村干部群众的面作了表态。

短暂的见面会之后,陈林泉开始入户走访。在陶德全家,陈林泉看到了吃惊的一幕:只有一条腿的陶德全艰难地跪在地上,正用力抡起锄头翻地,豆大的汗水从他脸上滑落;走进陶德全家里,土墙房布满裂缝,地面凹凸不平,家里没有一件电器,灶房漆黑一片……

作为沐川县4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建国村山高坡陡,全村221户781人(含库区移民),4个村民小组散落在数个山坡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5人,产业发展薄弱。像陶德全一样需进行旧房改造的群众有8户,村上还有15公里连户路,2公里林区公路急需修建……

看着村里的账单,陈林泉心情有些沉重。

“我不能忘记责任,也无法忘记陶德全那渴望脱贫的眼神。”陈林泉决心担起责任,让村里所有“陶德全”甩掉贫困帽子,过上更好生活。

挨家走访,逐户见面,陈林泉和村“两委”谋定扶贫举措:改善全村基础设施,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依托库区风光和即将开种的李树、荷花,打造集休闲、游乐、垂钓、赏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为贫困群众送上急需的单人茶园修割采拾机,请技术人员到建国村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养殖技术培训引导科学养殖,为村民代卖农副产品,解决销售难题……实事一件件办下来,村民慢慢向陈林泉敞开心扉,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找他商量,对他越来越信任。

在陈林泉和村“两委”带领下,建国村发生着可喜变化:新建库区路8.34公里已硬化,建成4.89公里通组路;电信宽带网络主管线进村到组;新建林区路1.71公里,改良茶叶种植52亩;旧房改造5户,自来水管连通190户人家;建成茶叶园520亩,改造林竹620亩,完成李树育苗320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初见雏形之时,陈林泉又领头向规模更大、效益更稳的集体经济发力,“集体经济发展好了,受益人更多,乡亲们也会过得更好。”

翻过云雾缭绕的五马坪,沐川县又一个省定贫困村——高笋乡安坪村出现在眼前。

前不久,乐山市司法局干部师玉容“连任”高笋乡安坪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师玉容和村“两委”一道精心“绣”好民生、产业、精神、文旅4朵“脱贫之花”,带领全村于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帮扶他们走出贫困是我们来这里的责任,帮助他们过得更好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师玉容告诉记者,这是她选择连任的原因,“目前第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目标正逐步实现。”

师玉容是沐川“不走的扶贫队伍”里的一员。

全县43个省定贫困村,50328名贫困人口,意味着4000多名扶贫干部必须人均“包脱贫”10多名贫困群众。这,还不包括非贫困村非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帮扶。

“脱贫路上有我在,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沐川,县乡村组干部、22个行业扶贫部门、县级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组成“先锋队”,铸成摆脱贫困的坚强战斗堡垒。脱贫硬仗攻坚拔寨阶段,2017年6月起长达1年时间,全体干部取消休假,有些家在外地的干部两三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通过这一轮扶贫,拉近了干群距离,锻造出一支‘吃得苦、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基层干部队伍。乡村组干部精神富足,奉献担当精神发自肺腑。”高笋乡党委书记曹礼感触尤深。

敢于担当,敢于牺牲,塑造沐川脱贫攻坚的集体风骨,铺展脱贫致富的沐川新画卷。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总指挥部”凝聚脱贫攻坚集体合力

“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脱贫攻坚战考验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沐川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奋勇攻坚,“总指挥部”既运筹帷幄,又冲锋陷阵,凝聚摆脱贫困的集体合力。

8年,2000多个日夜接力长跑。沐川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总体取向,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瞄准住房安全保障、培训转移就业、产业扶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精神扶贫8条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能力提升、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民生改善5大扶贫工程,扎实推进22个扶贫专项,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的沐川路径。

2017年4月1日,沐川县“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主题活动开启,“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有我在”“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再行动”“政协委员——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贫困群众——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多路展开,“我要脱贫”喊响沐川大地。

“摆脱贫困只是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才是奋斗目标。”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原则,沐川县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按照“2018年对标补短,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工作思路,持续常态化帮扶,引导精神物质“双脱贫”,因户施策、全面巩固,精准提升、扩大成果,促进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沐川干群万众一心,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奋进。(记者 杨心平 甘国江 鲁倩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