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牛华“八婆”登上“舌尖”火了

www.scol.com.cn  (2018-02-26 09:19:00)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张波  

竹签串起乡愁味,红锅飘起麻辣香。2月20日晚,《舌尖上的中国3》第二集《香》在央视播出,乐山美食再次“榜上有名”,位于五通桥区的牛华“八婆”麻辣烫,引起全国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很多外地“好吃嘴”们跟着“舌尖3”的脚步,来到牛华镇品味麻辣烫的美味,大家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吃在四川,味在乐山’一点不假。”

“八婆”成名人

妻子忙得团团转

2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五通桥区牛华镇新民街,一家店铺外悬挂的“八婆麻辣烫、舌尖上的中国3隆重推荐”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牛华“八婆”麻辣烫总店。10多名店员正在忙着切菜、串菜,大批慕名而来的食客一边拍照留念,一边争相从冰柜内把各色菜品搬到桌子上,等待开饭。

不到12点,30多张桌子已经全部坐满,后来的顾客只有拿号排队等候。成都市民扶婆婆告诉记者,她和家人是看到《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23日下午专程来到牛华镇吃麻辣烫的,“当天下午5点半排到我们已经是39号了,结果发现牛肉没了,非常遗憾。”不甘心的扶婆婆一家决心等到24日中午,一定要吃到心仪已久的麻辣烫再离开乐山。“味道麻辣鲜香,有特色。”扶婆婆边吃边心满意足地说。

而“八婆”麻辣烫店主张永贵和妻子周庆飞一直在人群中穿梭,忙个不停。周大姐哑着嗓子说,自从《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很多省、市媒体前去采访,店里的顾客也翻了倍,供不应求。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顾客失望而归,他们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以前本地人吃麻辣烫一般都是晚上吃,现在为了满足更多食客的需求,我们加班加点的串菜,中午也能吃上,但是每天下午7点左右菜就卖光了。”周庆飞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最缺的就是人手,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人帮忙串菜。

最早的麻辣烫店

“牛华造”声名远扬

张永贵告诉记者,他今年57岁,在家中排行老八,按照当地的语言习惯,他被叫做“八婆”。时至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都喊他“八婆”。

回想起做麻辣烫的经历,张永贵说,这还要从女儿出生后说起:“当时家里十分贫困,2角钱的面粉都买不起。”当张永贵看到路边摊有人卖麻辣烫时,为了生计,他有了开店卖麻辣烫的想法。

说干就干,1988年,他开了一家小店,从一张桌子到三张桌子,荤素都只要1角钱,物美价廉,人们纷纷前来品尝,生意特别好。1992年,乐山本地媒体前往牛华镇采访张永贵。“当时我们连店招都没有,觉得不方便宣传,所以临时以我的名字挂了个招牌,取名‘八婆’麻辣烫,一直沿用到今天。”张永贵说,他当时是乐山最早开店卖麻辣烫的,后来不少人见他店里生意不错,便纷纷效仿,牛华镇的麻辣烫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并且声名远扬。

上百种菜品

精益求精不断改良

转眼30年过去了,张永贵自己买下店面,并扩大到上百个平方米,菜品也由之前的10余种到如今的上百种。只要能想到的菜品都能入锅煮烫,并形成了鲜、香、嫩、脆、麻、辣的特点,老少皆宜,深受食客欢迎。

两年前,张永贵夫妇将铺面交给女儿张爱佳和女婿代克勤打理,张永贵和妻子也没闲着,买菜选菜的工作依然要亲自承担。谈到被《舌尖上的中国3》栏目组选中的秘诀,张永贵说,菜品、底料、蘸水,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首先是选菜,都是自己和老伴每天早晨6点,去菜市场选购新鲜的时令菜品,尤其是牛肉,要特别嫩滑;其次是炒底料,20多种调味料混合,火候一定要把握好;三是蘸碟,根据顾客的反馈,不断改良,统一调配、保证味道。

“去年夏天,来了几位年轻人采访,拍了七八天,连我们用的竹签取材都拍进去了。”代克勤告诉记者,起初他们并不知道是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3》,直到前几天播出后,才发现自己火了。随着外地食客不断增多,当地交警部门帮忙做了路线图,引导食客安全停车。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过来帮忙串菜,可还是搞不赢。

“无论多忙,我们都会用心做菜品,保证卫生、味道,希望能得到更多食客的认可。”张永贵说。(记者 张波)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