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妈”用爱浇灌山区孩子

2022-01-05 10:08:38来源:三江都市报编辑:曾小清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轮胎高速旋转溅起的泥水喷涌而出,卷起的沙石疯狂地拍打着窗玻璃。时而泥泞弹坑,时而落石飞溅,汽车在蜿蜒曲折、盘旋上升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行路艰险。

2021年8月,乐山市县街小学语文教师陈艳娟主动请缨到对口帮扶学校美姑县典补中心小学支教,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美姑的坐车体验。历经7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典补乡。“停水、停电、网络信号不好、简陋的食宿条件,初入典补乡确实让我一时难以适应,但我不断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给孩子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是我的职责与使命。”陈艳娟说。

言出必行,行之必坚。近半年来,陈艳娟用真心、爱心和耐心感染、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用情、用心、用力给予孩子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她从最初的“陈老师”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陈阿妈”。

倾尽丹心育桃李

在美姑县典补中心小学,陈艳娟所带的班级由两个村小混编,学生年龄差距大。由于该校专职教师不足,她除了担任主科语文教学外,该校还给她安排了美术、音乐、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工作量远远超标。

“为了更快地熟悉了解学生情况,除了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们沟通外,我组织进行了第一次练习。”陈艳娟说,看到成绩她有些吃惊,当晚,她对试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了孩子们存在的诸多问题,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长时间的不安,疾病也不识趣地找上了门来,她因为过度焦虑而患上了荨麻疹。尽管如此,面对这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她仍然坚持着。孩子们没有朗读的习惯,她便每日一大早到教室指导孩子们朗读,从最基础的朗读姿势开始调整,到手指定位由字到词,再到句子逐一示范;孩子们没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她就让他们从最基本的点画练习开始,再到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描红、单独写,利用餐后、课后的时间逐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引领下,全校所有的班级逐渐开始并坚持每日诵读、练字。该校整体朗读、书写也悄然发生变化。在本学期半期练习中,陈艳娟所在的班级语文成绩整体提升。在美姑县“教学六认真”检查中,当地教育局对她的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爱在细微处流淌

每晚,陈艳娟都会辅导孩子们功课,直至晚上9点,她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宿舍。原来,班上55位学生全寄宿,几乎全是留守儿童。受地理条件影响,美姑县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气温在短时间内骤降。

“这么寒冷的天,有的孩子还未穿棉袄,有的还没有穿棉鞋。看着他们,我于心不忍。”陈艳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孩子们及时穿暖,她积极动员身边亲戚、朋友捐献整洁、干净的衣物,并积极与自己原学校、社区联系,希望获得一定的帮助。历经一周的沟通与协商,顺利凑足了孩子们御寒的衣物。“当时坐在满载孩子们衣物的车上,想到他们再也不会冷了,心里犹如放下了一块石头,感觉轻松了。”陈艳娟不由地露出了母亲般的微笑。

她的爱,在细微处流淌,温暖孩子们的心。每天一大早,她在宿舍烧好开水,灌入水瓶,再提到班级放到固定安全的角落里,让孩子们自由取热水。“冬天喝凉水对身体不好,我让他们随便倒热水喝,倒完了我下课可以回宿舍给大家烧好了又提来。”她还常常烧热水给孩子们洗头,每天餐后只要孩子们有需求,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件件御寒的冬衣、一杯杯滚烫的热水、一次次烧水为孩子们洗头、吹干头发……她用爱心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主动走近她,并亲切地称呼她“陈阿妈”。每天晚上放学后,漆黑的操场上总能见到她身后一群群的孩子围着她有说有笑的场景。

以真心换真心,每周日孩子们返校,大家手里有的拎着土豆,有的拿着萝卜,这是孩子们为“陈阿妈”步行数公里肩扛手提带来的“礼物”。“我总是跟孩子们讲不要带来,我能够自己去买。但无论怎么说,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我带蔬菜。”在“陈阿妈”眼中,那些土豆、萝卜里饱含着孩子们内心的感激与感恩。

“其实像我一样的支教教师还有很多,我们都希望山区的孩子树立永远感党恩、跟党走,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信心和决心。”陈艳娟说。(张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