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见证:国网人十年磨出绣花针

www.scol.com.cn (2018-08-19 10:18:5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若辰  

8月13日,高铭风尘仆仆从小凉山赶回乐山城。光伏发电——生态循环养殖一体化扶贫项目已经启动,光伏电站建设当天举行招标。作为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派往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挂职党委副书记的扶贫干部,她当仁不让成为项目招标的监督人员。

高铭正在招标现场忙碌的时候,金色的阳光铺满小凉山大风顶。两位国网员工正在永红乡五马村的光伏电站旁,试验生态养殖网络化过程监控。

几乎同一个时间,国网志愿者李红燕,带领三位彝族小姑娘走过高石头村彝兴生态养殖场,她们刚刚参加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组织的贫困学生暑期游学活动归来。远处山顶上,十年前国网人带领乡亲们种下的柳杉林已经郁郁葱葱。

小凉山十年,国网人秉承央企的社会责任,勇担时代的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十年磨出绣花针。

先行一步 走进彝家山寨

2008年,国网人迈出了小凉山扶贫的第一步,走进彝家山寨,走进马边县建设乡高石头村。十年来,他们的脚印延伸到小凉山的七村一乡。

高石头村是一个多年的贫困村。老支书雷雷古贞当时感受最深:348户村民,2009年人均年收入仅1560元。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导致石头多沃土少,资源贫瘠。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几乎都是文盲和半文盲,辍学儿童和无业青年满山瞎晃悠。

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国网人带领乡亲们种下柳杉和核桃树;修建水泥村道,改善大山里的交通;动员村里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养殖;走进高石头村小学,建立“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开展扶贫就业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走到山外……

和许多结对帮扶一样,国网人最初也采取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资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和养殖。但是农户们缺乏种、养殖生产技术,市场意识薄弱,导致成活率低、成本高、销路不畅。

2014年,中央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国网人总结六年来的曲折探索,爱心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的“三位一体战略”,建档案、抓培训、搞竞赛、搭平台、建联盟的“五步工作法”逐渐成型,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国网人七村一乡小凉山扶贫的实践中渐次推广。

产业扶贫 机制创新

国网人深刻领会扶贫“五个一批”的基本方略,结合央企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聚焦产业扶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产业扶贫,难点在哪里?生产方式和市场意识的落后才是脱贫最大的“拦路虎”。用村民阿培阿补的话说:“咱们山上彝家的日子,就是苞米土豆填饱肚,再养两只过年猪,挖点笋子换点钱。”

国网人意识到:必须转变村民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融入市场经济潮流。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带动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的变革。要快速走上市场经济的脱贫之路,必须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扶贫机制和方法。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后,一个肩负特殊使命的产业扶贫平台——彝兴公司浮出水面。

2015年,产业扶贫平台建立生态养鸡场。这个养殖场与普通养殖场有许多不同:

首先,在生产环节,根据养殖周期和市场预测,科学安排,有计划发放鸡苗、饲料,支持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生态鸡散养。

其次,在技术环节,为养殖农户作示范并提供指导服务,引导农户科学养殖。

再次,村民通过合作社入股养殖场,获得财产性收入,并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最后,参考市场价包销,解决养殖户初期的后顾之忧。平台还建立了互联网销售平台,注册商标创生态农产品品牌,带领乡亲们闯市场。

这个产业扶贫平台与常见的“公司+农户”不同,它不仅负有生产帮扶的使命,而且也是贫困群众和村民“自己的家”,脱贫后还将是奔康的平台,最终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实体。

产业扶贫平台还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劳动竞赛等绩效激励机制。成活出栏率达到要求,下一期就翻倍发放鸡苗;开展养殖能手竞赛,奖励优胜者。同时,鼓励有经验的村民自主扩大生产。贫困户雷雷大公感叹:“过去养鸡为了下酒,现在养鸡是为了赚钱。”大家更认真学技术、算成本、算市场,向市场化、专业化生产迈进。

创新很快收到成效。2016年,高石头村贫困群众年收入达到了5400元,成为马边县首家摘帽贫困村。

四新探索 永无止境

2016年4月,马边县永红乡五马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利用扶贫资金和集体资金建设光伏电站。当时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国家电网员工罗洪荣,通过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翻译,耐心解答村民们的疑问。最后,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收益稳定的光伏发电站,成为了五马村的科技扶贫项目。

永红乡是马边最偏远的彝族村落之一,所辖4个村均为省定贫困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依旧是最大的拦路虎。而国网人在这里发现了太阳能资源的优势。

在国家电网的全力支持下,2017年4月,五马村光伏电站终于在小凉山建成,给村民送上一张“阳光存折”。在示范带动下,永红乡另外3个村整合同样的项目资金,修建了二期光伏发电项目。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建设美丽乡村,适应消费升级,国网人升华帮扶手段和工作方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四新探索”就此开篇。

发展订单绿色农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和消费者的产销对接;通过互联网实施消费者过程监控,尝试运用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进行产品溯源;挖掘民族文化,从扶持改进彝绣工艺切入文创产业发展……国网人的小凉山扶贫奏响新的乐章。

回顾小凉山十年扶贫,2017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乐山供电公司员工金晓峰总结:国网人以央企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带动帮助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摒弃“靠天吃饭”的传统心态,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快速转变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聚焦产业扶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带动精神层面变革。与时俱进创新不止,不断升华方法和手段,服务乡村振兴。

8月13日下午,招标结束。趁着暮色,高铭又风尘仆仆赶赴小凉山。在高卓营乡两座山头上,一家全生态、全循环的一体化禽畜养殖场、一座最新科技的光伏电站将拔地而起,清洁绿色的能源将为生态环保的现代农业提供强劲动力。而连接两个项目的输配电工程,国网人正在紧张勘察规划。人民电业为人民,作为服务国计民生的先行者,建设小凉山美丽乡村,国网人依然在路上。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