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中医养生保健:气清景明 顺时养生

2022-04-01 15:29: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懿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洁明净的风光取代了草木枯黄、万物萧疏的寒冬景象,阳气已定,对于一年的身心养生来说,清明时节既是春季养生的一个标志,又是春夏养阳的核心时期,春季清明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一定要注意清明时节的养生保健。

清明寓意清洁明净,气温回暖,草木开始繁茂生长;“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天气易出现忽冷忽热、时晴时阴雨的状态;早晚温差较大。人与自然相应,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清明时节,我们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呢?

一是起居调理,适时应季

清明时节要注重舒展条达,一切起居活动均以生发舒畅阳气,消除压抑束缚为原则,以与春天少阳生发之气相应;强调“起居有常”、形成生活起居规律。《内经》云春季应“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早起不要早于鸡鸣的时段,即不要在5点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要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起后进行一些室外活动,衣服保持宽松舒适,披散头发,尽量舒缓身体,在没有任何压抑束缚的情况下,促进阳气的生发。如白天可以做做体操,打打太极拳等以舒缓机体的疲惫;晚上适当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唱唱歌,听听音乐,以缓解一天的劳累。

应慎衣着,适寒暖。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双脚的保暖。各种起居活动均要考虑到舒展调畅,宣泄通达。不可过于疲倦,过多劳累,不宜久坐不动,久视不移,久睡不起,不利于肌肉筋骨的舒缓,使经络气血处于抑郁瘀积,有碍于肝胆之气的条畅。

清明前后也是各种致病因素尤其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应该适时趋避。

二是情志调摄,舒畅调达

根据春时阳气生发的特点,应使人的精神情绪保持在一种积极乐观、豁达大度、恬静舒畅的状态。不要烦恼、躁急、忿怒。从五脏气机来说,要注重肝胆之气的保养,如果违逆养生特点,就可使少阳之气发生障碍,致使肝气不舒而发生病变。

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只能促其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使其结聚不通;只能赏心怡情,绝不能抑郁寡欢。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心情舒畅,则人体气机畅通,气血运行和缓,能协调肝气的条达;心胸豁达,则不孜孜岌岌于名义得失,心情不至于过喜过悲。情绪的过度变动最容易损伤肝脏,因而要有容忍之心,开朗之性,助人之德,也可以通过踏青郊游,寄情山水,在清新自然中培植良好情绪。

要戒怒。肝性刚而易躁急,躁急或岔怒之时,情志偏激,肝气因而上冲,使气血运行逆乱,甚至郁极生火,耗气伤血,肝失其藏血之职,会使肝的本脏受伤,所以说“怒伤肝”。适时运用药物或食物调养肝脏,从脏腑机能的角度保持肝脏的活动正常。

三是饮食调养,应季搭配

清明节气饮食调养要注意从调养阳气着手。饮食的五味五色在四时中各有所盛,五味之酸味、五色之青在四时中应于春气,与肝关系最密切。因此,饮食调养主要应考虑增强机体阳气,五脏以调养肝脏为主,青色与酸味的饮食应当关注。

“春夏养阳”,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可以助阳,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可达到养护阳气的目的。但此时阳气刚刚生发,没有到最旺盛的时候,还比较娇嫩,所以仅宜助其升发,正常情况下不能用大温大热的食物的一味温补,如附片炖狗肉、羊肉之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就是主张选用谷、果、菜蔬中具辛温性质者配合。

颜色青绿的果菜,是春季应时的食物,可助长春生之气;春天还应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以助生发,但也不能吃得过多,中医认为,过食酸味反而会伤肝,多表现在筋肉方面,所以关节筋肉有病不能多食酸味食物;同时,味过于酸,肝气过于亢盛,脾气就会受到抑制,所以要注意多种食品的配合。清明多雨多湿易伤脾胃,应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赤豆、黑豆、薏仁、山药、豆芽等。

四是户外运动、舒缓畅达

应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状态,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强度。总的原则是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以呼吸自然界的清新空气,阅历万物生发的盎然生机,娱情悦性,舒缓筋骨,吐故纳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可在园林亭阁虚畅之处,凭栏远眺,谈天说地,也会情趣盎然,愉悦身心,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如若进行运动量大的锻炼,需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量,以使身体适应运动状态。可选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八段锦、慢跑、散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

五是防风避湿,防寒护胃

清明节前后天气变化,忽热忽冷,在天气多变的时候,不能过早换上春装,应该坚持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预防感冒。清明节雨水渐多,雨水如果过多超过常度,在中医里属于“湿邪",是一种病因。要防湿邪侵入肌体,避免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在清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清明多雨多湿易伤脾胃,而脾胃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所以当以调养脾胃为主。

中医认为湿往往与"风"、“寒"夹杂,除了防风外,要注意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要多吃健脾胃、除湿的食物,适当温补以利小便外排,促进水湿代谢。

总之,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气候、物候发生着有序的变化,由于人体与外环境息息相关,随时随地都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四季节气、气候、物候、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摄生命活动,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保持机体的健康平和。 (陈海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