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盐重镇·绿色硅谷(3) 满池丹青的茫溪河

2023-12-27 21:17: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四川在线乐山讯  (高懿)  国盐重镇五通桥三江汇流。茫溪河、涌斯江交汇的地方,美称小西湖。因盐成邑,直到上世纪中叶,小镇的城区还是在茫溪河两岸。

曾光林就在茫溪河右岸的工农街(宝庆街)长大。因为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老宅子今年夏天拆迁了,但每个月他还要去看看。路过当代画家李道熙的故居,美好时光又浮现眼前。

李道熙还是曾光林的中学美术老师。1991年的夏天洪水很大,曾光林惦记着老师,涉水翻墙来到李宅。李道熙神情自若正在挥毫,随手写下:春秋佳日容易过,难得风雨故人来。

(李道熙所绘工农街风光 曾光林提供)

景致人文孕育书画之乡

李道熙从青年时代开始在五通桥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的丹青散发着这里的气息。另外一位画家李琼久出生在五通桥蔡金场,青年时期在五通桥牛华溪教书、装裱书画,潜心钻研美术,逐渐开启自己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李琼久、李道熙领衔的乐山书画异军突起,被誉为嘉州画派,一时名动中国。五通桥也获得“书画之乡”美誉。

既为书画之乡,更有浓郁画风。作家龚静染曾回忆:记得小时候五通桥经常办画展,当时的画展比较简陋,大多是直接夹在一根牵着的线上,线长几百米,围着树木绕了几圈,五颜六色琳琅满目,那是一个小城的眼见。参加画展的人也是各色人等,有学生,有工人,有农民,当然像李琼久、李道熙这样的高手也会把作品送出去展出。

国画也好,西洋画也罢,无不是自然景致和人文风情的写照。五通桥十里山水十里城,“山、水、树、桥、城”景致和谐相融,倒影好似一幅水墨画。清代诗人李嗣沆赞曰:“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

(茫溪河两河口风光)

百年来,茫溪河两岸风光,一次次出现在画笔下。五通桥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惠林说:“两河口适合入画,依山傍水的街道房屋错落有致,年代感、笔触感强,近、中、远景的画面感非常好,有画头!”

刘惠林介绍,现在美协组织的写生活动,大部分仍然在两河口。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的写生基地在这里挂牌。每当看到师生们挎着画板在两岸徜徉,五通桥市民们就知道最美的季节又来了。

(李道熙所绘五通桥盐场 曾光林提供)

(锁龙巷)

两河口现存老街主要有三条,茫溪河右岸为工农街,左岸花盐街,花盐街以东还连接群力街。三条老街依山傍水,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其中,景城一体,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当年盐商船家的房屋最初沿河岸分布,后来靠山一面向上垒筑,派生出若干小巷。

花盐街的锁龙巷,便是现存建筑风貌最为丰富的一处,贺祖意时常在这里漫步。醉心于奇石收藏的他,4年前退休后,当即在花盐街买下一处老旧木板房。除了奇石交流,店里还挂着几幅五通桥名家的字画。二楼是画室,河南籍的画家李士侣在五通桥定居养老,不时来这里品茗作画。

大师画风熏染小西湖

艺术家通常都会聚集在经济富庶交通发达区域,不仅是因为市场原因,发达地区通常会萌发更丰富的人文思潮。

盐井林立水运繁荣,带来文化兴起。上世纪初,画家吴成之来到五通桥,定居在竹根滩,号茫溪老农,慕名前来请教的乡人络绎不绝。同时期的袁子鉴也带来书法新气象。

民国时,造访五通桥的名家颇多。特别是抗战时期,作为重要的战时工业基地,盐业再次兴盛,还开启了现代工业。一批文化精英的前来,加速了书画之乡的形成。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关山月等曾先后到五通桥游历写生,举办画展,为五通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黎雄才所绘茫溪河高坝子处)

(黎雄才所绘茫溪河、涌斯江交汇的青龙嘴)

1941年,广东盐商在竹根滩设立“岭南图书馆”,约请广东画家黎雄才等人前来创作。黎雄才遍游五通桥美好景致,留下系列画稿,让后人一睹当时五通桥独特的人文风貌。

1943年,在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丰子恺辞职了,开始一路游历一路写生一路卖画,慕名来到五通桥。丰子恺留下了很多画,其中有一幅颇具代表性,就是《长桥卧波》,小西湖的旧时风景跃然纸上。意犹未尽,又另外画了一幅,拉长了灯笼桥的长度,并对人物和远山都做了修改,题曰:“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

(长桥虹波 丰子恺绘)

(桥滩春色似杭州 丰子恺绘)

(民国时期的灯笼桥)

丰子恺旅居五通桥期间,还写下了7000多字的《怀李叔同先生》,后来还与青年李道熙结下师生缘。丰子恺在五通桥的一次画展,经办人就是李道熙。30年后,丰子恺在信中又提及五通桥,“往事依稀仿佛,浑如梦境也。”

龚静染曾写道:所以,现在的人们如果要去研究一个小地方为什么会成为画乡,一定要去研究抗战以来西迁的艺术家们对当地的影响,是他们把中国第一流的艺术带到了五通桥,其眼界、襟怀和文化底蕴都为小城带来了一股新鲜而恒久的艺术之风。

嘉州画院院长余龙认为,五通桥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工商业领先乐山,再加上秀美山水,才有了书画之乡产生的基石。抗战时期名家大师纷至沓来,促进了本土书画人才的集体成长。除了“二李”,黄高彬、杨天开、遍能法师等人都对嘉州画派的崛起作出了贡献。如今的嘉州画院,杨循等来自五通桥的画家仍然是中坚力量。

萌芽于因盐成邑,加速于抗战期间人文荟萃,终成于嘉州画派突起。值得一提的是,根书艺术也成为书画之乡一朵奇葩。

再现那段“有盐有味”的岁月

今年,在这片纸香墨飞的山水间,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工农街段改造项目启动。除了盐文化博物馆、盐公仓,还要打造美术馆和写生基地。

2020年,两河口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规划出台,涵盖了茫溪河两岸工农街、花盐街等6条街道。保护目标是,在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盐文化、移民文化、书画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最终成为风貌完整、安居乐业、活力新生、文脉延续的历史街区。

(工农街)

(本世纪初的两河口)

刘惠林也参与了美术馆的筹备工作。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她认为,不需要人造景观,要保留原滋原味,“不要搞得没地方可画,不能下笔!”

为了打造两河口,贺祖意也参与了收藏家协会组织的藏品征集活动。他不时踱过黄桷井大桥,来到工农街看看进展,期待着花盐街的打造也尽快启动。“借鉴罗城古镇船型街的经验,要有原住民,要有烟火气。”

曾光林记忆最深的是两岸的42个码头,“保留经典即可,没必要全部恢复。”他盼望还能坐“双飞燕”小船缓缓飘过李道熙故居门口,难得风雨故人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