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金口河区:“云端遗民” 一跃千年

www.scol.com.cn  (2018-04-19 08:52:00)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陈兴鑫 詹姝睿  

10年间,72户村民陆续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搬下山,摆脱了祖祖辈辈爬坡上坎的生活。如今,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依靠党的好政策,从“云端上的村庄”走出的村民们,自力更生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环境也越来越美。

“云端遗民”一跃千年,喜迎巨变。

胜利村新貌 记者 吴桐 摄

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一个名叫“道林子”的地方。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洞中火车站”,有铁道兵博物馆,还有“金口大峡谷”。

自然景观,无可比拟;人文环境,得天独厚。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勇对记者说:“这几年,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环境也越来越美。”

“2017年,胜利村人均纯收入14560元,今年预计达到16000元以上。群众增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鹰茶增产涨价,二是接待游客增量。”永和镇人大主席卢曦告诉记者。

搬出大山

14年前,杨科友、王进琼夫妇是胜利村第一批搬下山的6家人之一,他们俩的小儿子才1岁多。

“盐、米都要从山下背上山,走一趟就是5、6个小时。记得当时下山的时候,是把儿子用绳子拴紧了,背下山。”对于刚刚下山的辛苦日子,王进琼十分感慨,“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修房子借了8000元,老公到山西的煤矿挖煤,还了借款。”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王进琼掏出孩子们的合影,脸上绽放笑容:“老大在乐山打工,老二在绵阳江油读大学,老三在乐山计算机学校读书,苦日子总算过去了,孩子们也长大了。只要能吃苦、能挣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品一口新炒制的老鹰茶,甘甜入心。杨科友虽然患有矽肺病,但他仍然自食其力,就近务工;王进琼请人采摘老鹰茶,制作成成品后摆在自家屋前,有时候也有游客前来光顾。一家人在山上的地里还种了6亩多地的老鹰茶、2亩地的重楼,夫妇俩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给村民做动员下山的工作时,村民都问:搬下山怎么生活?”王勇给出了答案:一方面,在山上规划3000亩的老鹰茶;另一方面,乡党委、政府与附近正在建设的水电站联系,组织务工人员到电站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的心定了。

2004年以来,金口河区在胜利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采取资金自筹为主、上级补助为辅的形式,先后投入了500余万元,将长期生活在山上的72户村民,相继集中搬迁到道林子移民新村。

吃上旅游饭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彝家新寨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铁道兵博物馆的建成,改变了村里的产业结构,让更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2012年,铁道兵博物馆在这个小村里落成了。此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

2017年,金口河区委、区政府投入1100余万元,打造“峡谷第一村”,对胜利村进行形象再提升。如今,一个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融入山地文化元素,展示“云端遗民”文化历史,突出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的小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4月16日晚,从成都而来的10多位游客下榻胜利村,其中的一位曾经在“关村坝车站”工作过3年时间。这位刚刚退休的铁路老工人说:“我在金口河前后工作过近10年,见证了金口河的发展,特别是胜利村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成为宁静优雅的小镇。”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胜利村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村民在铁道兵博物馆附近摆上了农特产品,老鹰茶、蜂蜜、土豆,成为游客的最爱。

“一年时间,胜利村开了5家农家乐、4家民宿。”王勇欣喜不已。

“环境变好了,外来投资者多了。”王勇说,“去年有一个投资者准备买村民的房子,从25万元涨到30万元,最后还是没有成交。村子景观提升工程完工后,到胜利村的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村民的房子恐怕50万元都不会卖哦。”

2017年,胜利村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村民人均旅游业收入达0.58万元。

伴随着乐汉高速、成昆复线的建设,王勇对未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交通条件改善了,胜利村将会迎来游人的“井喷”。村委会流转了400亩土地,3年前就种上了桃子。待两三年后,高速通了,高铁通了,桃树也开花结果了。王勇的设想是,把山下的桃林作为新的旅游景点来打造,山上成片的老鹰茶、重楼,则承载了新的旅游梦。“我们正在引进北京的投资商,准备在山上建宾馆,建电梯直达山顶,建攀岩基地。”

过上新生活

端上旅游的饭碗,“云端遗民”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68岁的曾华枝是胜利村的原住民,8年前他的儿子唐再昆患上了尿毒症,在医院1个星期就花了1万元。考虑到唐再昆家庭困难,村里将他一家纳入贫困户。现在党的政策好,他每周2次透析费、药费,大部分都可以报销,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2个孙子都成年了,在外面打工,孙女在金口河延风中学读高一,她的平板电脑还是对口帮扶的县领导资助的。”曾华枝说,“得了病,不幸;活到现在,有幸。看得起病,全靠党的政策好。”

在曾华枝的家门口,一个木条制作而成的花架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摆放的映山红开得特别好,家里摆放整齐。曾华枝说:“人穷志不短,精气神不能少。”

镇党委、政府组织每月一次的贫困户座谈会,每月一次的“村民说事”,让贫困户、普通群众与党员干部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硬件改善了,软件也要跟上。”卢曦说,“老百姓过上了好日了,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胜利村正在进行社区化管理,在村庄治理中探索出一条路子。”

卢曦介绍说,首先,在胜利村推行网格化管理,分片区划分网格,群众诉求、社会公共服务等情况由网格员收集汇总到村逐一解决;其次,制定“24字的村规民约”,让简化版的“村规民约”入脑入心,建立积分制管理制度,奖惩到位;最后,成立业主委员会,设立物业管理基金,日常保洁、垃圾清运、水电基础设施维护等由业委会统一实施管理。

白墙灰瓦,青石地板,小品雕塑,“云端遗民”的苦难历史与铁道兵的精神一脉相承。秉承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胜利村民再出发,在小康路上迈出矫健步伐。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