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乐山城区陕西街 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

www.scol.com.cn  (2017-11-26 12:33:22)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张波  

人物名片

张在军,笔名张弩弓。原籍湖北,现居广州,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从事杂文随笔写作,近年来致力于民国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著作《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西北联大》等十多部。

从中心城区沫若广场往老霄顶方向,有一条人尽皆知的老街,叫陕西街。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抗战时期,陕西街因很多教授、名人的进出而光耀史籍。

近期,一本讲述陕西街抗战时期历史故事的著作《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正式出版,该书再现了一代文化巨匠、教授、院士,一批富商巨贾,一些重要的机关单位与陕西街的故事。

这条只有几百米长的老街,随着抗战爆发,众多机构西迁,顿时热闹起来;随着抗战胜利,各个机构复员,这儿又归于沉寂。那人、那事早已远去,但历史又如何能够忘记?

近日,记者采访到该书作者张在军,倾听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张在军(右)在长沙采访文斗教授之子文中智(2015年8月)

记录一条老街 有文化有内涵

多年前,张在军就在媒体撰文指出:“无论乐山抗战史,还是武汉大学乐山史,都是一座‘富矿’。尽管之前我出版的有关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的书籍有五六种,累计100多万字,但是感觉做的还只是一些很基础、面上的工作,还有待继续深挖下去。”

继续深挖乐山,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那么选一些学人名家聚集地也许是其中一个路径,这样更能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衔接。正是在研究武大乐山时期的过程中,张在军注意到乐山有若干个文化地标,比如月咡塘、白塔街、半边街(今嘉定南路)、陕西街等。而从中首选陕西街动笔,在于他研究武汉大学乐山历史,也是从陕西街让庐开始的。

“大概是2009年,我买到一本杨静远的《让庐日记》,读完书就开始关注,并到实地查访,甚至找到了当年苏雪林用过的一口水井。”张在军收集掌握的陕西街相关资料越来越多,他发现,抗战时期,一条默默无闻的陕西街,曾经居住过苏雪林等一大批名人名家,陕西街是一条有历史记忆、有文化内涵、很不普通的小街。这条街足可以写一本书了。张在军在与出版社的沟通过程中,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编辑的认可。

于是,这本既有作者本人在书斋里查阅大量书籍史料,也有若干次的田野调查,还有很多后人口述史的著作,应运而生。

听亲历者口述 让书香更浓郁

写作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有着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陈西滢、凌叔华夫妇的女儿陈小滢得知张在军在从事相关研究之后,热情地介绍了一些当年的小伙伴、武大教授子女和他联系,其中就有武大工学院文斗教授之子、83岁的文中智先生。文先生与张在军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最令人惊喜和激动的是,文家当年长期住在陕西街一个大院子里,同住的还有一大帮教授。张在军抽空特意到长沙文先生家里去做访谈,听文老回忆当年在陕西街的往事。后来通过频繁的电话和微信联系,补充修正回忆。

武大法学院蒋思道教授的小儿子蒋冠珈先生,发动他远在美国的姐姐和武汉的哥哥共同回忆往事,合作撰写一份材料,并不断修正一些细节。中科院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年近九旬,得知张在军的采访意图后,特别兴奋,在电话里一口气说了一个小时,意犹未尽,又给张在军发邮件,一封又一封……“可以说,没有这些老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本小书。”张在军说,亲历者的口述史,成为此书丰富的素材和原料,让书香更浓。

写书时,很多采访对象、当事人,都已年过古稀,一些名人的后辈,甚至刚刚去世不久,这令张在军遗憾。更令他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历史遗迹已荡然无存。

比如让庐,这个苏雪林生活了8年,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我写武大抗战的一些书公开出版发行之后,不少人因那段辉煌的历史,而对乐山产生向往,来乐山旅游观光并寻访当年的龙神祠、文庙等。好比人们看了电影《神秘的大佛》之后,想来乐山看大佛一样;也好比看了《李庄往事》等书的人们,想去宜宾李庄看看同济大学、中研院、营造社旧址一样。假如人们读了这本新书,要来乐山寻访让庐旧址,看什么呢?”

“乐山很多抗战遗产已经没有了,也许有一些经历过抗战的高寿老人还在。”张在军说,《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即是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对文化保护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可以在抢救口述史上贡献微薄的力量。

书写精神故乡 乐山故事充满温度

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在为张在军其中一本著作撰写的序言中说:“湖北‘商人’张弩弓在他乡写下这么多有关他乡的文字,在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为他乡文化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唐长寿所说的他乡,即是乐山,张在军对乐山有着深厚的情感。其中渊源,还得从2004年说起,当年11月底,张在军所供职的广州公司派他到乐山负责几个楼盘的营销工作,最初以为待个十天半月就可回去,没想到一待就是8个年头,直到2011年3月才正式调回广州。

来乐山后,张在军被乐山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吸引。乐山8年,吃乐山的米,喝乐山的水,读乐山的书,受乐山文化熏陶和滋养,乐山给了他无数的灵感和写作泉源。“如果说我在文史研究上有一点儿成绩,那是乐山给我的。我的人生如果失去乐山这段经历将会黯然失色。”用周作人的话说,凡是生活过的地方就是故乡,那么乐山无疑是张在军的故乡了,他的第二故乡,精神的故乡。

正是书写自己的故乡,让《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更有温度,也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对张在军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从高小读到高中毕业,青少年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四川乐山陕西街度过的,不少关于这条街和乐山的情境至今犹铭记在心。

吴新智表示,张在军先生近年来致力于民国教育文化研究,此书广征博引武汉大学师生在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高扬民族大义,刻苦奋进,为国为民所表现的诸多事迹。全书文字流畅引人入胜,既富有教育意义,读来却毫无枯涩之感。我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我觉得你写的陕西街会给许多人美好的记忆!”陈小滢说:“您写的苏雪林非常生动,我小时候对她的记忆的确如你所写。袁昌英和杨端六的描写也很正确。小时候每天上学都必须经过陕西街,从万佛寺走下来就是陕西街,走过无数次。每天经过同学郭玉瑛的家,在外面叫她,她就出来一起去上学。没有想到陕西街还出过那么多的名人!我干弟杨宏远后来成了中科院院士,当年还是个小男孩!”

文中智先生表示,“我一口气读完了《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文章手法很奇特,由遥远的历史引出一条街道,然后将抗战时期这条街道上武大的名人和不知名的人及有关机关,乐西工路工程处、三二补训处等纳入其中。既像故事,又似传记,还像记实,或将它们融为一体,读起来亲切,让我回忆起七十年前的人和事,也了解到当时并不知道的事物。谢谢作者把这些陈年旧事融合成一本很有可读性的作品。”

据了解,今年9月初,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省政府要求,在重点保护历史城区(124.3公顷)的城市格局、风貌、高度、视线通廊等基础上,特别加强对文庙老霄顶等历史地段(13.6公顷)的保护,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

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胡方平表示,张在军不遗余力地挖掘乐山历史文化,他对乐山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八年历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笔墨留住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丰富了乐山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也是对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另一种保护。(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