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历时6年 峨眉夫妻绣出6米长《清明上河图》

http://www.scol.com.cn  (2017-04-09 13:09:33)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付小惠  

  “十字绣”是一门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广泛兴起的手工艺,凭借简单易学的特点,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近日,家住峨眉山市桂花桥镇的退休夫妻张芝煌和余奎英完成了他们耗时6年绣出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约6米的作品,画面精美,绣工精细,画幅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芝煌和余奎英展示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一心一意

  6年只绣一幅图

  近日,在张芝煌和余奎英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幅饱含两人心血的十字绣作品。这幅近6米长的十字绣色彩绚丽、线条清晰,抱在手中沉甸甸的。张芝煌告诉记者,2010年,他和老伴在西昌旅游途中经过一家绣品店,自己一眼就看中这幅十字绣,当即决定买回家。夫妻俩2009年才接触十字绣,此前只绣过一幅长约2米的《报春图》。而这幅《报春图》也花了近一年时间来完成。张芝煌说,自己此前接触的十字绣作品大多关于花草动物。而《清明上河图》原画不仅是一幅世界名画,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后世流传的《清明上河图》有多个版本,除张择端的版本外,最知名的还有明代仇英版和清院本。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张芝煌夫妻所绣的《清明上河图》应属于清院本。这一版本仿北宋版之意,生动描绘了清初城市面貌。画中绘制了数量庞大的人物、牲畜、舟车、桥梁、楼阁,色彩绚丽、场面浩大、内容丰富。绣出这样一幅画作难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张芝煌买回的这幅十字绣底板空白,还需要自己填好色块和色号,比起如今直接在印好图案的底板上绣画更是难上加难。

  在张芝煌看来,绣出这样一幅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具有意义。耗时6年时间绣好这样一幅作品,他觉得值得。

  严密分工

  用断40多根绣针

  今年64岁的张芝煌和57岁的余奎英年龄加起来已超过百岁。当初为了绣好这样一幅作品,夫妻两人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张芝煌事先将色块和色号标记好,再由老伴余奎英绣线。由于画上色块众多,尤其是人物普遍较小不易区分,余奎英绣完一部分后,张芝煌再进行勾线。

  最初两人还未退休时,就利用空闲时间绣。余奎英当“主力”,张芝煌做辅助。直到2013年,张芝煌从成都铁路局退休后,投入了更多精力,开始自己琢磨绣工,手艺也很快赶超老伴。“他把手艺练好后,还给我挑问题。最后三分之一基本上都由他自己绣完。”余奎英说。

  他们所绣的这幅作品是一幅满绣,整幅作品都要用绣线修满不留空隙。夫妻两一针一线绣了6年,用了79种颜色的绣线,用断了40多根绣针。绣制过程中,张芝煌还跑到西昌、成都、眉山等地补线。

  “真是淘神费力。”“退休了就多享享清福。”为了一幅十字绣如此“折腾”,他们的做法也引来一些朋友的不解。但张芝煌认为,作为一项爱好,既然开始了就该坚持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夫妻俩耗费6年时间绣制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完成了。这幅十字绣版的《清明上河图》绣工精细,意境优美。画中人物虽如指甲盖般大小,但衣着形态各异,显得十分传神。

  作品虽完成了,但如何安置成了困扰夫妻俩的难题。张芝煌说,家里空间太小,现在还没想好该怎么装裱安置。

  多才多艺

  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张芝煌和余奎英都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早年跟随父母从外地来到四川,后来在峨眉定居。如今,夫妻二人的退休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

  张芝煌说,现在绣十字绣的大都是女性。自己身边很少有男性能够坚持下来,因为这个功夫需要“坐得住”,还得有耐心。

  张芝煌就是一个“坐得住”的人。家里客厅里放着乐谱和萨克斯,这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一聊到音乐,话不多的张芝煌显得兴奋许多。他自小对艺术和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小时候他自学笛子和二胡,后来参加工作开始自学萨克斯、小提琴和小号等乐器。

  退休后,张芝煌和兴趣相投的朋友发起成立了峨眉山市管弦乐协会。目前协会已有会员40多人,每年组织参加下乡演出、部队慰问、校园汇演等各类文艺表演。余奎英说,虽然她不会唱也不会弹,但看着张芝煌忙自己喜欢的事,心里也觉得高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