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回到乐山》记录一座城市的温度

http://www.scol.com.cn  (2016-07-09 11:39:22)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付小惠  

乐山,这座我们每天所生活着的城市,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温度?

微电影《回到乐山》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回到乐山》以生活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21个不同行业生活在乐山的主人翁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影片中,乐山大佛、铁牛门、叮咚井、岷江一桥、绿心公园等乐山“地标”一一呈现。而21名主人翁的故事则为城市的一街一景赋予了人的温度。

正如影片主创所说,城市的魅力在于人的魅力。《回到乐山》是在用人的故事传递城市的温度。光影背后的主创团队,同样是一群热爱生活、传递温暖的人。

“21味人生”呈现生活的美好

《回到乐山》的故事起自武叶,一个地道的乐山小伙,热爱骑单车旅行。故事从他的视角开始讲述,通过武叶骑着单车在大街小巷穿行而串起20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故事。

作为微电影的制片人之一,武叶也是聚集7名主创的召集人,他和另一名制片人苏余年因为共同爱好而结识。受到张扬导演的纪录短片《生活在别处》的启发,两人进而萌发了制作一部记录生活在乐山的人的微电影。

因为热衷公益和旅行,武叶和苏余年结识了一群生活在乐山的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却有着同一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

21名主人公涉足创业、咖啡、美食、公益、医疗、植物、音乐、空间改造、旅行等领域,因为不同的原因也因为相同的人生态度而“回到乐山”。影片以诗意的镜头呈现他们平凡而质朴的生活,通过主人公们各自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影响更多的人探索生活的意义。

21个人呈现了“21味人生”。这其中也包括武叶、苏余年,以及其余5名主创:导演沐青杉、编剧豌豆妈妈、艺术总监蟹子和监制前三板、陈晓宇。影片既在讲述别人也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回到乐山》定位为一部原乡人文片,同样也是一部公益生活纪录片。影片以纪录的方式呈现真人、真事,呈现城市中这样一群有情怀的人,向人们讲述生活中一种别致的美好。而影片全部制作经费来自众筹。

一次非专业人士的“完美”拼接

记者见到影片主创是在中心城区一间名为“兰花小馆”的茶室。因为工作的原因,未能见到武叶、苏余年和前三板。编剧豌豆妈妈是小馆的主人。这里也曾是影片主创搭建的临时工作室,剧本写作、后期剪辑等都在这里完成。

没有任何影视行业经验,豌豆妈妈笑称他们是一支不专业的队伍。她说:“之前我也没有编剧的经验,只是单纯爱好文学。影片摄制过程中,剧本也是边写边改,前后改动有几百次。”主创成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家发挥特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影片制作。最初由武叶收集人物故事,苏余年进行影片制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人公的加入和相识,由7个人组成的主创团队也慢慢组建起来了。

去年10月,《回到乐山》正式进入前期制作。进入秋冬季节天气时常灰蒙蒙的,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天气”也成了导演沐青杉最关心的事。“印象较深的是今年一月下旬,乐山时隔几年之后下了一场雪,剧组成员走上街头拍摄雪景。”沐青杉说。这场雪的到来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诗意。

沐青杉说,为了节约经费,即使是剧组工作期间,主创们都自掏腰包解决交通、餐费问题。拍摄的全部设备是三台单反相机、一支简易的录音话筒和三角架。由于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剧组在最后半个月为赶制制作进度,把临时工作室搭建在兰花小馆。在影片中需要的航拍镜头,也是找到朋友无偿提供航拍飞行器拍摄。主创人员还邀请到乐山诗人李希容担任《回到乐山》的文学指导,为片名题字;川剧嘉阳派表演艺术家胡钰辉在片中特别演出。

“山是一尊佛噢,水又牵着水,娴静的海棠,害羞着的你,回到这里来噢,就要做完这场梦……”伴随着悠扬的旋律,主题曲《回到这里》缓缓的曲调引人入胜。这首由艺术总监蟹子原创的歌曲今年3月网上首发后一小时点击率就破了13万。“影片的配乐很惊喜。”这是观众在观影后的评价。

4月24日,《回到乐山》在乐山太平洋电影城和金杯影都举办了三场首映礼。当天的首映共吸引了250人观影。5个月的制作期里,这群影视行业非专业人士发挥各自特长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拼接。影片传递的“温度”也在观众中流动:“一部纯真情,毫无功利性质的影片。”“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用心体会这座城市的温度。”“《回到乐山》一群追逐梦想的人感动了我,原来乐山还有这样一群有趣的人,这么多有趣的事。”

光影背后是一群“有温度”的人

影片中,武叶说:“在乐山这么多年,突然间开始觉得这个城市不一样了,原来这里生活着这么多有趣的人。”

现实中,豌豆妈妈说:“片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我们想要通过影片向大家分享有温度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在坚持梦想,也在踏踏实实地生活。”

《回到乐山》所传递的温度,正是源于光影背后这一群“有温度”的人。

影片的7名主创有去年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沐青杉,有从事金融工作热爱旅行摄影的沙发客武叶,有全身心投入公益的全职社工苏余年,有多年坚持志愿工作的豌豆妈妈,有在外漂泊后回到乐山的音乐制作人蟹子,有乐山最早做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医生陈晓宇,有玩转机车、乐队、设计的客栈主人前三板。各自有各自的精彩,却又因为共同拥有对生活的热爱而走到一起。

沐青杉去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热爱摄影的他此前已经拥有自己的导演作品并获得一定的关注。已经决定毕业回家乡福建发展的他,因为《回到乐山》的制作,最终选择了留在乐山。“创作过程很辛苦,但我们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是乐山人的亲切友善吸引我留下来。可以说是因为这群人,让我爱上了这座城。”沐青杉说。

豌豆妈妈有一个9岁的女儿,而她另一个身份是乐山QQ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这个由乐山人自发组建的民间公益组织,以各种方式在乐山本地持续做公益已经整整九年。如今他们帮助的第一批孩子已经参与到他们的志愿活动中,这种温暖的帮助正在一点一滴传递。

“80后”的陈晓宇有些腼腆但足够热心。他是市疾控中心的一名医生,还是“大爱清尘”志愿者,“乐山随手公益”发起人。陈晓宇说,一开始找他一起拍微电影时他有些不解。“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能做些什么呢?”随着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其中,陈晓宇感动于大家不计回报坚持理想的热情。他说:“我感受最深的是‘人的温度’。而且我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做好一件事,将这种温度传递给整座城市。”

乐山人蟹子曾在广州做音乐,后来回到乐山,依然在做着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但用他的话来说,总感觉到丢失了一些做艺术该有的状态。直到结识到这样一群人,给他增添了不少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回到乐山》首映之后又相继在成都、东莞、美国洛杉矶等城市进行众包放映,吸引了约1800人次观影。众包放映是在一个能够放映的空间,聚集一定数量的人看片分享。之所以选择众包放映的方式进行传播,蟹子说,他们没有把影片当作产品来推广,而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挖掘更多拥有共同情怀的人。众包放映相对网上传播更多地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增加观者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可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制作目的到制作过程到传播方式,“温度”一直在传递。

如今,《回到乐山》主创正在逐渐将这种温度进行延伸。“我们计划筹办‘温度生活节’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准备参加四川省视频创作大赛,展示乐山的独特魅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