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村里有了“生蛋鸡” 产业脱贫不是梦

http://www.scol.com.cn  (2016-12-01 09:43:58)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宋雪  

虽然已进入寒冷的初冬季节,但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黄林村的田间地头却依然一片火热:在位于该村的产业园区里,轰鸣的机器正在开山挖土,为来年种植李树做准备;在位于该村的鱼腥草种植园里,村民挖出一筐筐鱼腥草,由小货车满载着离去……11月29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热闹的景象。

黄林村是一个有着1020人的市级贫困村,虽然距离镇上仅3公里,但由于缺产业、缺技术、缺致富方法,所以迟迟发展不起来。过去几年里,黄林村在村镇两级的努力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这个贫困村,如今正大变模样。

在农场里工作,罗学娥每月能拿2300元工资

镜头一 现代化农场

“家门口打工就有稳定收入”

宽敞的鸡舍里,一排排蛋鸡从笼中伸出头来,现场整洁而有序;鸡笼下方,全自动化捡蛋机、清粪带一应俱全,传送带走一圈,鸡蛋便自动抵达终端。在这里,55岁的罗学娥正认真分拣着鸡蛋,见记者好奇,她笑着介绍起捡蛋机的运作,感叹道:“现在这机器先进哦。”

鑫圳农场位于黄林村一组,占地70亩,是一家采用全自动化、机械化养殖的养鸡场。2014年11月,黄林村村支书周建强偶然认识了农场创始人李鑫,得知李鑫准备创办一家新农场,便积极将其争取了过来:“村上帮农场协调各项工作,同时也对农场提出条件,建成后优先选用我们当地村民去务工。”

2016年初,鑫圳农场1期项目建成,首批5万只蛋鸡进场养殖,而黄林村3户贫困户也成为了农场员工,其中就包括罗学娥。

“农场的鸡除了常见的品种,还有新杨绿壳蛋鸡,产的这种绿壳鸡蛋要卖到广州、深圳、上海,3元1个都还供不应求呢。”罗学娥告诉记者,她们的工作,就是对鸡舍的蛋进行分拣装框,“有了捡蛋机,不用我们弯腰一个个捡蛋,站着就能轻松工作。”而这样的捡蛋工作,罗学娥每月包吃包住能领到2300元工资。

“2017年2期项目完成,养鸡量能达到15万只,等到2020年全部项目完成,养鸡量能达到60万只,将带来70多个工作岗位。”李鑫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岗位里除了电工等需要专业技术外,其余的分拣鸡蛋、饲料配制、有机肥生产等近60个岗位,都可以吸纳村民就近务工。

镜头二 葡萄合作社

“除草摘果半年挣了一万多”

位于黄林村六组的沁欣葡萄采摘园里,贫困户周贵元正帮着搭建架子,在他身后,大片的葡萄藤长势良好,一眼看不到边。

2011年,黄林村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葡萄种植,并于2014年正式成立沁欣生态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葡萄200亩,有美人指、红宝石等20多个品种,今年刚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周建强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后,便开始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周边农户新发展葡萄30亩。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引导贫困户加入,通过“承包”管理来增收。

什么是“承包”管理?周建强告诉记者,从4月开花到9月采摘,每亩葡萄园需要为管理支出2100元,村民可以根据自身劳动力,“承包”相应亩数的葡萄园管理工作,参与合作社的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管护等简单劳动,增加家庭收入。

“丰收的时候,每周末都有人开车来摘葡萄,我们就帮着摘果卖果。”周贵元告诉记者,他“承包”管理的葡萄园有金手指、美人指、紫甜,半年的时间里,拿到了11300多元的工资。像他一样在葡萄园工作的贫困户,还有同村的郑风君等人,“我今年已经63岁了,出去也打不了工,在葡萄园干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不仅周贵元在葡萄园“承包”管理,记者在村里的鱼腥草种植园里看到,周贵元的妻子罗秀银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我的脚有残疾,在地里帮着清理折耳根(鱼腥草),费不了多大劳力。”说着,55岁的罗秀银拨开挖松了的土层,整理好一大把鱼腥草放进旁边的筐里,“有空我就来这儿帮忙,一天能拿65元钱呢。”

镜头三 茶李产业园

“让贫困户一起加入合作社”

在黄林村三组和四组的山头上,几台挖掘机正轰鸣操作中,成片的山地被开垦出来,一条5米宽、2公里长的土路横穿其间。“这条园区路很快就会进行硬化,今后这里就是我们规划的产业园区,将套种450亩茶树和李树。”站在山头,黄林村第一书记李叔连跟记者介绍道。

黄林村以丘陵地貌为主,种有成片的巨桉树,由于消耗大量养分和水分,经济效益也低,村里一直想砍掉巨桉树发展其他产业。“我们这儿以前的麦黄李很出名,气候和土质很适合种李子,大家就商量,能不能发展李树。”周建强说。

今年9月,经过几个月的外出考察和市场研究,黄林村正式成立了沁春生态水果专业合作社。“产业是一定要发展的,要是村干部都不带头行动,村民怎么会跟着动呢?”周建强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产业园区,村组干部主动筹集了21万元加入合作社,“如果能找到业主投资最好,找不到,就我们自己上!”

李叔连告诉记者,村民可以流转土地后到合作社打工,也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反流转”成为业主。“刚开始大家不了解所以有些担心,后来村上带大家到峨眉等地的合作社考察,实地了解情况后,大家的干劲就上来了。”李叔连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8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固定收益,还有3户贫困户意向“反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

“我们请种植专家来查看了土地,选取了蜂糖李、半边红、五月脆几个品种,明年开春前,这里将种下成片的李树。”周建强说,目前已经有外面的业主联系村上,希望承包土地加入合作社的队伍。

接受“整村脱贫”验收

没路找路也要带领大家致富

“以前村里根本没这些产业,年轻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父母在家就养点鸡、养点猪,再种点水稻蔬菜拿去卖。”周建强告诉记者,2014年,黄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69人,低保户13户36人,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主要致贫原因,“有产业才能有未来,只有让黄林村走上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脱贫。”

没有产业就引进产业,没有路子就走出路子。为了助力黄林村脱贫攻坚,今年来,村镇两级和第一书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联动,不仅改善了黄林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还引导土地流转,帮助黄林村全面发展起了现代农业。

70亩的现代化农场、120亩的鱼腥草种植园、450亩的茶李产业园区……各项现代农业项目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种养殖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更吸引到专业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18户,年务工收入人均10000元以上。

“脱贫不能看数据,只有真正让村民从产业中得到实惠,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才能够真正脱贫。”周建强告诉记者,上周,黄林村正式接受了市、县级对“整村脱贫”的验收,“让黄林村真正脱贫致富,我们有信心!”

【三江快评】

让“产业树”开出“致富花”

要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就要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这不仅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的保障。

收入渠道较窄、留守劳动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是黄林村贫困的主因。过去几年里,黄林村针对问题、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发展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子。土地流转获益、农场务工增收、加入

合作社成为业主,产业叠加的黄林村为贫困户提供了丰富的脱贫渠道,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脱贫的积极性有了,劲头也更足了。

脱贫不是权宜之计,不仅要“脱掉”,更需要“保持”。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实在在增收,真脱贫、不返贫,全面小康才有盼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