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杨仕安:用生命化作坚守

http://www.scol.com.cn  (2016-03-02 08:55:14)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罗学锋 尹瑶  

——追记峨眉山市龙门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仕安

  党旗下的誓言,化作不渝的坚守;

  乡亲们的期盼,视为一生的担当;

  扎根山区,默默奉献,他用一生兑现了誓言;清清白白,淡泊名利,他用“算盘”书写了经得住“交待”的“账本”。

  从1978年任组会计算起,38年间,峨眉山市龙门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仕安,用自己点滴的行动,把生命化作坚守。正如他人生最后的一次思想汇报:“这38年,我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

  这誓言,是自己许下的庄严承诺,需用点滴的行动去兑现

  2015年底,杨仕安拖着病体,向党组织写下了自己的年度个人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在我有生之年,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向支部汇报思想了。从1987年在龙门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给了我为山区老百姓坚守的勇气和信心。因为当初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因为山区的老百姓几十年来摆脱穷根的期盼,这38年,我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

  的确,38年的默默坚守,杨仕安不曾有过丝毫懈怠:

  ——因为干部少,乡纪委和农技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全靠他一人扛着。

  ——涉农政策,不管是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粮油高产创建,还是动物防疫补贴、农村沼气建设,他严格把关,挨村挨组督导落实,经他手的补助、项目,没有一笔出过差错。交通不便的年代,他靠着一双脚,丈量了龙门乡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在妻子宋诗珍眼里,胶鞋、草帽和电筒,是丈夫几十年随身的“三样宝”,一双儿女一周也难得见上父亲几面。

  ——龙门乡从没有过专业财务人员,他从珠算教起,带出村文书一批又一批,靠着一把算盘,一套制度,理顺全乡13个村的财务,“哪个村哪次交上来的票据,哪怕缺了个角,他都记得清楚。再好的兄弟,要是账目不规范,必定会被他当面一通数落。”

  ……

  即便是2014年6月被确诊为肺癌后,杨仕安也不曾有过丝毫懈怠:

  ——不顾组织、家人、亲朋、同事的劝阻,坚决要求回到工作岗位奉献,他说:“与其每天闷在家里为生病发愁,还不如像正常人一样来工作,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心头反而踏实。”

  ——去鸭池村高产水稻田讲授农技知识,毒辣辣的日头下坚持一颗颗清点稻粒测量产量;冒雨走五六公里山路,到灾情现场丈量、处理龙桥堰沟渠垮塌;到新猕猴桃产业园区指导,拉起卷尺一行行测量行距宽窄;为保护千年桢楠树,一家一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他俨然“忘”了自己是一名癌症患者。

  ——主动请缨担任玉兰村的“第一书记”,强堡垒、正民风、谋产业……一个后进村悄然发生着变化。12次化疗、30次放疗、3次手术……病魔摧残,无力支撑了,在乡党委照顾要其安心养病,养好病再工作时,他哀求说:“全乡就只有我对这个村情况最熟悉,村组干部和许多百姓我都认识,我腿不能动了,还能动嘴,就让我继续做第一书记吧。”

  生命的最后一刻,杨仕安还牢记着自己38年前许下的誓言,那个陪伴他一生的誓言,他依然没有丝毫的懈怠:

  “我是党组织的人,要节俭办丧事,不收一分钱礼金、不修坟墓不立碑!”

  这“本账”,要经得住问、经得住审、经得住访,要给大家一个交待

  杨仕安有一把用了38年的算盘。这把算盘,被杨仕安视为至宝。在他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把算盘,更是人生的哲理:

  “你看这算盘,上珠、下珠穿在档上,中间有梁固定,外加一个框。”杨仕安给自己的徒弟们说,“拨动算珠,只能在档上上下运行,容不得左右走撍。框是制度、是规则,算珠怎么拨,都不能超越‘框’的界限。”

  “做账需如此,做人也需如此。”作为杨仕安的徒弟,龙门乡鸭池村文书杨玉平牢记着师傅的“算盘理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在财务上阳光操作,更教会了我们做人要公平、公正。”

  过去,与各地其他村组一样,由于缺乏专业财务人员,龙门乡村组财务管理显得混乱,受到老百姓的质疑。接手这项工作后,杨仕安运用他的“算盘理论”,先定制度、定规划,让村组财务管理在“框”内运行。反复与各村组“财务人员”商议,“集中办公、集中审签、集中做账、集中保管票据”的“四集中”村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

  “‘框’内运行,走撍不得。”黄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娥还记得,村里有一次变通处理了一笔账目。她想,老杨是黄店村4组土生土长的,应该记点“老乡情谊”哟。

  于是找到杨仕安,希望能在决算时“照顾”一下。可最终的结果,杨仕安照样如实上报,黄店村的年终评定因此受到影响。当李玉娥以“不近人情”为由与杨仕安“理论”时,他一句话就让她服了气——“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公平、公正,老百姓还如何相信我们?”

  做人,杨仕安的“算盘理论”更加精确——“规则绝不允许任何人违反。”

  2013年6月,一外地“生意人”在未取得相关法律手续的情况下,私自购买了黄店村8组的两棵桢楠树。杨仕安赶到现场,向对方宣讲政策,指明错误。

  有钱能使鬼推磨。“生意人”悄悄递给杨仕安1万元现金,想买他的“变通”。

  “法律、政策是规定,这是能用钱买通的吗?”杨仕安不为利诱,坚持按规定将对方带回乡政府接受处理。

  “小心你的一家人。”利诱无效,“生意人”出言威胁。

  “政策就是政策,容不得你以任何手段破坏。”杨仕安面不改色地告诫对方。

  杨仕安担任乡纪委副书记期间,曾担任龙门乡副乡长的一乡镇干部家属违反计划生育又不交超生社会抚养费,在全乡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就算是得罪人的事情,也要按规定办”,杨仕安牵头查清了事实,并向到镇乡调研的市纪委主要领导汇报,结果该乡镇干部在受到峨眉山市纪委诫勉谈话后,督促家属缴纳了6万多元的社会抚养费。

  做人、做事,杨仕安则像“算珠”一样,时刻听从“拨动”:

  38年,扎根在龙门乡,哪里有需要,他都听从安排出现在那里,几乎每个村,他都担任过包村干部,从不向组织讨价还价,从没有过一丝一毫怨言。

  38年,服务在龙门乡,徒弟们有什么疑难,乡邻们有什么期盼,不管白天黑夜,他都随叫随到,从不居高临下,从不大呼小叫。

  “‘这本账’,我要经得住问、经得住审、经得住访,要给大家一个交待。”这是杨仕安对龙门乡党委书记罗平昌常说的一句话。在罗平昌看来,“这本账”,不仅仅是杨仕安负责的财务账,更是杨仕安坚守山区的“人生账”。

  这一生,要像大山一样挺起脊梁,对得起乡邻们的守望

  “清香核桃一定要做出特色,才能有好的发展,才能让村民们放心。”“还有组道的硬化一定抓紧上报落实。”……2015年12月26日,龙门乡玉兰村主任助理万金容“意外”接到驻村第一书记杨仕安打来的电话。这一天,距离杨仕安离世仅仅只有20来天。

  “前些日子我们到峨眉山市培训,去医院看师傅,他头发早就掉光了,躺在床上都没有力气爬起来,身体弱得不行。”万金容哽咽着说:“平时他每次下村组都是走路去,再晚都不会在村民家里吃饭。可我没想到都这个时候了,他还惦记着村里的事情。”

  让杨仕安惦记的还不止玉兰村的事情,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乡邻们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只有把产业做起来,山区群众才有出路。”这是杨仕安对罗平昌最后的“叮嘱”。

  作为峨眉山市最偏远的乡镇,龙门乡是个移民乡,人口不足一万人,没有支柱产业,只有很多荒山。10年前退耕还林种下的柳杉效益低下,长了10年的树,1亩的价格也就200元,除去人工、运费,交通不便的地方还要倒贴。10年算下来,基本没有经济效益。

  如何找到更好的办法,既保护好生态,又能致富村民?干了30多年农技服务工作,这是最让杨仕安费心的事情。

  2008年起,龙门乡大量的荒山吸引业主开始种植日本引进的“清香核桃”,逐渐收到成效。乡里带领村组干部一道反复考察、学习、讨论,确定核桃产业成为龙门乡脱贫致富的首选。

  “要村民干不如做给村民看”,杨仕安鼓励村组干部带头发展,基层干部成为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周山村村支书李志明带头发展400余亩,并带动本村村组干部和群众发展1100亩;草池村村支书、大学生村官谯涛和副支书杨勇合伙发展200亩;黄店村支书李玉娥自家林地加上承包地共发展了200亩,村副主任郑朝学也栽种了70亩……经过去冬的冰雪浸润,1万多亩核桃在龙门乡的山谷坡地抽枝发芽。

  “清香核桃3年进入丰产期,盛果期长达60年以上,亩产可达300公斤干果、收入将达1万元。如果再进行林下立体种养殖,可以给老百姓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改变村民贫困现状。”看着满山遍野的核桃树,罗平昌想起老杨拖着病体,仍然坚持与基层干部一道,手把手教村民们整地、打窝、栽苗、施肥……眼里不由浮起一层雾气。

  坚守龙门乡38年,随便向哪个群众问起杨仕安,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这是对老杨最大的褒奖。

  “山区条件艰苦,你真没想过调出去?”曾经有人给杨仕安开玩笑。

  “这一方百姓不是一样在生活着吗?再说现在条件好多了。”杨仕安淡然一笑,自嘲道:“真让我进城,恐怕还不适应哟。”

  “我是从山里长大的孩子,大山给了我们食物,给了我们胸怀。”杨仕安曾说,“这一生,我们应像大山一样挺起脊梁,对得起乡邻们的守望。”

  ——龙门的乡邻们永远记得,那个拉起裤管,光脚踩在泥土里教他们施肥除病的汉子;

  ——他的徒弟们永远记得,那个不会用电脑,却能用算盘把账目一一算清的师傅;

  ——他的同事们永远记得,那张面对任何困难始终淡然处之的笑脸……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杨仕安的生命定格在57岁,在他魂归故里那一刻,300多名亲朋乡邻自发前来相送,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水泥盒子,成了这名共产党人的最后归宿。

  但在龙门乡的高山沟壑间,他的同事们、乡邻们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乡亲父老。我会在这里守望,守望着家乡的小康。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