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开镰“留”下再生稻 犍为农民期待双丰收

2023-08-14 21:46: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四川在线乐山讯 (高懿)  8月9日,天气晴好。乐山市犍为县舞雩镇双桥村村民周华坤一大早就起来忙碌了。他的秋收从4日开始,时间很紧,计划在10天内结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个月后,在同一块稻田里收获第二季稻谷。

这就是再生稻,播种一次却可以“双丰收”。今年,犍为县将蓄留10万亩再生稻,预计产量将达2万吨。在秋收的同时,农民又为两个月后的再次丰收埋下伏笔。

犍为迎来秋收季(杨梓浩 潘娓 摄)

种一季水稻可以收割两次 农民开心

再生稻,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茬,适当进行田间管理,促使基节上的侧芽萌发再生蘖。若气温适宜,萌发的再生蘖经20~30天即可抽穗,两个月左右成熟。也就是说,能够在收割后再次发芽,长出新的稻穗。

再生稻其实在中国已有上千年。晋代《广志》中就有记载:“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

周华坤(左三)和他的“秋收小组”在忙碌

周华坤和村里另外5户农民自发组成了一个“秋收互助小组”。这一天收割的是村民罗绍军的稻田。5个人埋头割稻穗,头也不抬地递给“二传手”;两位“二传手”迅速把稻穗塞进脱粒机;“驾驶员”则推着机器跟着人群缓缓前行;还有两人在稻田与库房之间运送散发着清香的稻谷……

这里已经在6年前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大型联合收割机下田进行全机械化作业完全没有问题。为什么这支秋收队伍还要冒着烈日进行“半机械化”作业?

犍为县龙孔镇的水稻在进行机械化收割 (李金蓉 摄)

周华坤说,关键是需要人工割稻穗。传统的人工收割也好,机械化收割也罢,留下的稻茬都是越短越好,方便以后的耕作。但是蓄留再生稻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必须留下大概1尺高的植株和根系,作为再生稻的基础。“种田嘛,只要能多收一次粮食,辛苦几天不算啥!”这位朴素的农民开心地说。

双桥村发展再生稻,在58岁的种田老把式周华坤的记忆里也就是10来年的事。“到了10月份,每亩又可以再收三四百斤谷子。政府还提供肥料鼓励我们推广,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周华坤说,按去年的价格,再生稻比头季稻的价格贵一倍。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可以增收60%。

农技和基础建设到位 产业兴旺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并不成熟,产量低而不稳,只有零星的蓄留。直到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再生稻才重新引起农民的兴趣。

舞雩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郭景鑫经常下村搞推广。他介绍,在播种头季稻时就要按照适宜的密度和方法操作;第一次收割前几天要专门追肥;头季稻收割后还要进行田间管理,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补苗、扶正等作业,为再生稻的萌发和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田条件也是一项考验。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灌溉,但是收割时又需要排水。蓄留再生稻,可能还需要再次灌溉。要水就有水,要排水就能排水,这就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这些年持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再生稻也是很难推广开的。”郭景鑫感慨地说。作为丘陵农业县,犍为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

8月4日,犍为县大兴镇开展再生稻技术培训 (傅维军 摄)

舞雩镇党委书记黄先胜认为,再生稻成功推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子技术的提升,“以前的再生稻颗粒小,农民用来喂鸡鸭。省农科院的川优6203品种推出后,口感不错,产量稳定,农民自然容易接受了。这几年农民自觉复耕撂荒地,再生稻功不可没!”

现在,犍为再生稻产量的三分之二都被农民留下自己吃,市场上的再生稻米价格已经卖到每斤10元。2022年,犍为再生稻米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先胜介绍,舞雩镇集体经济联盟的再生稻米已经远销省外。全镇今年水稻播种近3万亩,其中再生稻将达到1万亩,基本做到了“应留尽留”,为粮食安全再添一把“保险锁”。

宋学奇又在查看试验田水稻长势

舞雩镇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今年的1100亩稻田也已经开镰。其中有40亩,将作为再生稻的试验田。合作社负责人宋学奇每天都要来看两次,“现在蓄留再生稻,需要在首季稻收割时人工割稻。这一次,我们就要和省农科院的专家一起,探索如何解决全机械化收割与蓄留再生稻的矛盾。”

周华坤的“秋收小组”一天只能收割四五亩。他也听干部们说起过试验田的事,期盼着大型联合收割机能早日开进自家的稻田。但那一天的到来,这个“秋收小组”或许就消失了,他不禁一丝复杂情绪上心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