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汪锡龄与张三丰(上)

www.scol.com.cn  (2018-03-01 09:43:56)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  

乐山大佛景区内的就日峰,有一座清代道人汪锡龄墓,前有石碑,高200厘米,宽85厘米,厚15厘米,碑正面阴刻“皇清通议大夫河南通省河道副使加二级汪公,诰封恭人汪公原配刘太君合墓”32字,背后刻“圆通道人藏骨处”7字。墓与碑基本完好,是乐山现存的唯一清代道人之墓。

关于汪锡龄的简历,民国《乐山县志》卷八“官师”第46页中有载:

汪锡龄字梦九,江南歙县人,历官户工二部,康熙末任四川建南道,在任八年,风清弊绝。时值西藏用兵,筹策安边,殚竭心力。西藏既定,边境卒赖以宁,时人称为川南保障。迁河运道副使,未几弃官入蜀,于城东凌云山阴石堂溪一带置土田,筑室丹霞峰侧,额曰“丹霞静室”。殁,葬就日峰后。

民国《乐山县志》卷五“建署”第58页介绍汪墓更具体些:

副宪汪锡龄墓,城东凌云山就日峰上,自题《藏蜕居记》:道人姓汪名锡龄,字梦九,号圆通,江南徽州府歙县水界山人,侨寓扬州府江都县,历官别驾、州牧、户工二部,任四川建南观察。受修养秘法于张三丰先生,爱凌云山水清幽,自营葬于就日峰,内穴得云中仙座之形,扦巳山亥向,为将来藏骨之所。留题七律一首:“自扦吉穴埋仙骨,水绕山环倍有情。就日清泉垂德泽,丹霞静室守佳城。道人久脱尘凡累,孝子无劳风木惊。莫说老夫原未死,何妨标挂见分明。”清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四月初三日。

这段话之后,有县志编者按语:“汪观察曾施有山场一份与大佛寺,约值银伍拾两。其坟地归汪姓管理,便于汪氏拜扫云。”

原来这位曾经在康熙年间担任过别驾、知州(州牧),也曾在户部、工部任过职,作了八年四川剑南(也写作建南)观察(道台,驻节嘉定),后来改任河南省治理黄河的河道副使的高官,因为“受修养秘法于张三丰,爱凌云山水清幽”,辞官隐居于凌云山,在丹霞峰侧建了别墅,叫作“丹霞静室”,在那里静养修道。他不是出家道士,是火居道人。雍正元年(1723年)于就日峰预修了墓穴,自己撰写了《藏蜕居记》(道家将遗体称作“遗蜕”或“蜕质”),并留题一首七律。其最后两句“莫说老夫原未死,何妨标挂见分明”,多么坦荡磊落、泰然自若,像他这样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且自撰墓穴纪事,确是为数极少的另类,是一位超脱的道人。汪锡龄生于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卒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享年60岁。

民国《乐山县志》卷三“区域二”第15页,说丹霞静室又名清晖阁:

清晖阁,在丹霞峰。汪观察锡龄得张三丰先生之传,结庐于此,潜修养静,又号曰丹霞静室。后因家焉,中有灵山堂,匾载剑南父老数百人为先生寿者,称之曰“圆通祖师”。

汪锡龄对被神化为仙的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张三丰钦敬崇拜之深,可从下述三事窥见。

一是在张三丰的说法台遗址上讲道。清《乐山县志》:“嘉州城东九顶山瞻云峰,有三丰仙翁手书‘说法台’三字,刻于崖上,其上为清晖阁,即仙翁与汪观察讲道处也。”九顶山即凌云山,因有九峰,故名。瞻云峰当是望云峰之笔误。说望云峰崖壁上曾经刻有张三丰题写的“说法台”三字,先有张三丰在这里讲道,后有汪锡龄继续讲道。汪锡龄沿袭张三丰在说法台上讲道,表明他决心继承和弘扬张三丰学说,并付之实际行动。他之所以远从河南辞官入蜀在凌云山修建丹霞静室,不仅仅因为这里风景幽美,还因为这里有张三丰说法台的缘故。

二是修建三丰楼。清代阮友桐《闻见草书》:“剑南道旧署在今嘉定府试院中,昔汪公观察剑南,张三丰先生显化其署,因即高标之麓,建亭祀之,士民称‘三丰楼’者是也。楼前有静室数椽,回廊曲槛,风榭花坛,即汪公息心处也。每夕由署内启后辕,拾级登山,从安乐园旧址披云拂树而上,至楼前必露香虔告,以表清净仁慈之衷。仙翁俯鉴其诚,即现法身相示,并与谈经论史,作字吟诗,所传秘密,不可殚述。”

这段史料是说汪锡龄在高标山(今称老霄顶)麓修了一座亭子,叫三丰楼,每天傍晚从道台衙门漫步石阶到亭前烧香,感动了张三丰现身与他谈论经史,传授道学秘密内容。滤去其中“显化其署”、“现法身相示”等神化之词,实际上是叙说汪道人钻研张三丰著述之执着。

三是编辑《三丰全集》。民国《乐山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书目”第36页:“三丰全集八卷,张三丰著。是书清康熙时,汪观察锡龄字梦九所裒集,嘉庆道光间李氏刻之。”《三丰全集》也写作《张三丰全集》,“裒”读音“剖”,聚的意思。这里明确指出,这本书是汪锡龄康熙年间收集资料编辑而成。(魏奕雄)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