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人物】三代铁路人 两世成昆情

http://www.scol.com.cn  (2017-06-25 12:12:50)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曾文  

今年5月,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沙湾区境内罗湾隧道全线贯通,余山隧道目前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中。施工队队长胡旭华穿梭在黢黑的洞内。“余山隧道全长2870米,由于隧道作业面所处的山体地质条件复杂,这里成了峨米段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开工7个多月以来,只向前开挖了70多米,进度远远落后于同期开工的其它隧道。”每每想到这,胡旭华就深感无奈。

余山隧道开工建设以来,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胡旭华都和工友们坚守一线,今年端午节也不例外。加班加点施工作业,在抓工程进度的同时,胡旭华尤其重视施工安全,每天例行检查机器设备成了他的必修课。他说,不看一遍,心里就不踏实。

胡旭华(左)和工友坚守一线

扎根无人区 汗水书写铁路情

胡旭华是自贡人,今年54岁,18岁那年第一次修铁路,就到了格尔木修青藏铁路一期。“刚下火车就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风沙很大,心都凉了半截。”胡旭华说,知道修铁路艰苦,却没想到环境会如此恶劣。弓着腰,汗水打湿了背,工期紧张,没有周末,24小时轮班施工,而工地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不断考验着他的意志。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交付运营。但是,限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被迫停建。随后,胡旭华转到山西大同修建大秦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现代化铁路。

胡旭华说,那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现在能依靠机器完成的工作在那时全都是人工作业。修铁路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要面临恶劣环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在修兰昆铁路时,就亲眼目睹了死亡。“几个人在隧道里遇到塌方,没地方可躲,被碎石埋了,抢险的人打着电筒进去,根本摸不到人。”

金口河扫墓 回忆父亲当年勇

这次回川,对胡旭华而言,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在离家如此近的地方修铁路,而父亲当年就是在金口河关村坝修成昆铁路时,出意外死的。”胡旭华说,父亲胡佑文去世那年,自己才2岁。

今年清明节,胡旭华打定主意,去金口河关村坝为父亲扫墓。“我只在5岁那年来过一次,当时亲戚背着我,母亲边爬山边哭,那个场景现在都能回想起。”胡旭华根据母亲的描述,从下午1点开始寻找墓地。然而,时过境迁,世事变幻,母亲记忆中的路早已不见踪影。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天快黑时才找到。他说,那一刻很激动,40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涌上来,眼泪不断往下落。

胡旭华说,以前修铁路要发粮食,什么工种发多少粮是定额的,机关人员比不上前线工人。父亲当年初中毕业,会识字,在工地上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在金口河修铁路时,他本来是项目部上的机关干部。为了给家里寄回更多粮食,哪里发粮食最多,他就去哪里干活。

以前修隧道都是人工点炮,爆破炸山。当年,父亲在金口河修建成昆铁路关村坝隧道时,与工友一起进洞排“哑炮”。不料,“哑炮”突然爆炸,他与工友当场死亡。

在大自然面前,爆炸留下了无形的血肉,而铁路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得到传承。他们在路边的坡地上掩埋了工友,接着把铁轨铺向前方。

再铸成昆线 新旧连起父子情

成昆铁路堪称是一条在大山肚子里“掏”出来的铁路。穿山过洞洞连洞,遇水架桥桥复桥。在那时有限的条件下,建成这样伟大的工程至今让人感慨不已。从1952年勘探到1970年通车,为修建成昆铁路,上千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昆线一路上几乎每个火车站都可以看到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默默守望着来往的列车。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要修建成昆铁路时,很多外国专家断言,成昆线沿途地质太复杂,是“修路禁区”。即使建好了,不出10年,也会变成一堆废铁。然而,它不但没有成为一堆废铁,反而成了我国大西南的交通命脉。

由于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铁路的设计建设标准偏低,为单线双向通行。随着成都、攀枝花等地经济发展,铁路运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客、货运输需要。成昆铁路复线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前完工,届时成都至昆明将有望在8小时以内到达。工程竣工后,新铁路线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兼顾货运功能,老成昆线将主要承担货运功能和短途客运功能。

跨越半个世纪的成昆铁路将得到新生,胡旭华觉得,他与父亲之间因这条铁路,有了某种情感的连接。

三代铁路人 见证铁路变迁史

“我父亲就是在隧道施工时死去的,所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保证工人的安全,让每一个工人平平安安出来,平平安安回家。”34年来,胡旭华参加了青藏铁路、渝怀铁路、兰昆铁路等9条全国重点铁路工程建设,脚步遍布大半个中国,先后10多次被评为优秀铁路建设者。

“我父亲是铁路工人,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修铁路,更没想到女儿也会参与到铁路建设中。”胡旭华笑着说,“不晓得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呢?”

原来,胡旭华的女儿胡旋大学毕业后,也投身铁路事业,随队伍到建设一线,担任会计工作。在胡旋的儿时记忆中,父亲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年回家一次,留给她的时间很少。不过,这也促使她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

从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到有空调的“红皮车”,再到如今的高铁,胡旭华见证了我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常常给女儿讲述一条条铁路背后的故事。

胡旭华曾坐火车经过自己修建的铁路。他说,心里的感受很不一样,“忍不住要多看两眼,还要仔细看呢,哪一段是我亲自参与修建的,都记得清清楚楚。”

让胡旭华欣慰和自豪的是,铁路的建成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就拿格尔木来说,当年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城,因为铁路的修建,如今,交通、社会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胡旭华看来,成昆铁路复线的建设反映着中国铁路变迁史,也将见证国家未来的繁荣发展。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